循环系统功能监护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用的基本监护措施,包括无创性和有创性监测,如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监测、尿量、肢体温度等。
心电监护
常用的心电监护仪都具有连续性无创监测心电图变化功能。可以显示多导联心电图波形变化,也可以选择显示某个导联。除显示心率、节律变化外,亦可观察心电图波形、分析心律失常和ST段改变。必要时可配合行心电图检查使判断更为准确。
血流动力学监护
充分的器官血流灌注的维持对于危重症患者极为重要,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在于评估患者的器官灌注情况。
1.动脉血压(AP)动脉血压与器官血流呈正相关,主要受心功能、外周血管阻力、有效循环血容量等因素的影响。足够的灌注压是保证器官血流灌注的基本条件,而常常采用平均动脉压间接反映灌注压,平均动脉压=1/3收缩压+/3舒张压。低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图18-所示,液体复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增强心脏收缩功能等是维持血压的常用方法,平均动脉压需维持在65mmHg以上。但在危重症患者中,不同病理生理机制可导致血管活性对血流的调控障碍,血流灌注更直接的受到动脉血压的影响。在脓毒血症的早期目标化治疗中,现认为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较高水平(75-85mmHg)可能更有利于器官的血流灌注。
(1)无创血压监测:手动法是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在新生儿中还可能用到超声多普勒法。但在急诊室或重症监护病房中,自动无创动脉血压测定是广泛运用的无创监测方法,能够定时快速地重复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率等参数,并且操作简单、快速、并能够分别记录每次的测量值。自动监测可自行设置监测时间,常规监测时测量周期不应少于分钟。
无创血压监测的局限在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袖带宽度、患者活动、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低于50mmHg时)或心律失常,都可能影响袖带法的准确性。无创性桡动脉血压波形分析法是一种无创动脉血压测量方法
()有创血压监测---动脉内导管监测:动脉内导管监测是最准确的血压监测方法,动脉导管还可用作动脉采血的通道。动脉穿刺置管的适应证包括: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此时有创血压监测的准确性大大高于无创监测。②血压快速波动或需要严格控制血压,需要对血压进行持续监测时。③在休克前期,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可能应在急诊患者动脉搏动尚能明显触及时。④需要频繁进行动脉采血时。动脉穿刺置管的部位最常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不同的动脉血管波形曲线不同,靠近中心的血管波形较平滑,靠近远端的血管波形较高尖。大部分心电监护仪都具有监测有创动脉压的功能,而且可以与心电图同步显示动脉压曲线,两者联合分析还能够综合评估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功能状态以及外周循环状态。
.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压是指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压力,是右室前负荷和右心功能状态的指标。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为-6mmHg,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监测血压值或心输出量,综合分析和判断能更好地判断血压降低原因(表18-1)。中心静脉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评估有效循环容量。
中心静脉压检测值本身用于评估血容量并不可靠,对照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监测,对于准确评估心脏对容量的反应性及对输血、输液的耐受程度可能更好。除中心静脉压外,相关指标还包括如肺动脉楔压、胸腔内血容量、动脉血压的呼吸变异等。由于心排血量是反映患者液体反应性的直接指标,其对液体复苏治疗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中心静脉压最常用的监测方法为中心静脉置管,其适应证包括:需持续测定中心静脉压用于评估心功能或血容量;用于危重症患者静脉给药通道或胃肠外营养静脉输入通道。最常用的穿刺部位为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尖端应置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中心静脉压亦可通过肺动脉导管测定。
3.肺动脉插管监测肺动脉楔压(PAWP)、心输出量(CO)肺动脉压(PAP)这些血流动力学指标是通过肺动脉导管监测,主要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存在相关潜在危险的危重患者,也用于采集混合静脉血或其他用途。
肺动脉导管采用带有漂浮球囊的导管,标准Swan-CGanz导管最常用。插管途径常用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漂浮导管依次通过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直至嵌顿。在监护仪上能观察到导管送入不同部位时的不同血压波形,包括中心静脉压,有室压、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当漂浮球囊楔嵌到肺小动脉部位并阻断该处血流时.测得的压力即为肺动脉楔压。由于大的肺静脉血流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肺动脉楔压能够反映左房压。通过肺动脉插管测定心输出量采用热稀释法,就是将一定显已知温度的冷溶液(生理盐水)快速注入肺动脉导管.通过在心时与血液混合,导管尖端的热敏电阻能够测定温度变化,通过时间、温度曲线能够计算出心输出量肺动脉楔压能够反映左房压,是反映左室前负荷和左室功能的指标,其正常值为5~1mmHg当其升高时提示左心功能不全。同时,依据Formester分型,肺动脉楔压和心脏指数可分别判断是否同时存在肺充血和外周灌注不足的情况,两者结合可对心衰进行分型,有助于判断心哀患者的预后和选择治疗力案(表18-).
肺动脉楔压能够粗略反映左室舒张末容积,另一个重要用途是估计肺循环容量,并指导液体复苏治疗。与中心静脉压相同,肺动脉模压也同样受到心脏和血管顺应性、胸内压、心脏瓣膜情况、心室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直接通过肺动脉楔压,中心静脉压估计心脏前负荷和心脏充盈情况并不准确,对肺动脉楔压的判断也需要结合患者其他相关信息综合分析。
肺:动脉压(PAP)是反映肺循环压力的参数,根据肺动脉压能够判断肺血管的血流和血管阻力,其收缩压的正常值为15-0mmHg,舒张压的正常值为5~1mmHg。通过肺动脉舒张末压和肺动脉楔压的差值测定还有助于肺栓塞的诊断(如两者相差6mmHg,排除其他疾病提示肺栓塞)。
心输出量是反映心脏功能的直接指标,心输出量/体表面积即为心脏指数(eardiacindex,CI)。心输出量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直接相关,而每搏输出量又同时受心脏前负荷、心肌收缩功能等的影响。因此,测定心输出量对于低血压、休克等病理生理状态的病因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将心输出量、中心血管压力等综合分析,能够更好地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肺动脉插管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肺动脉破裂肺梗死、感染等,同时肺动脉插管中还可能出现导管打结和球囊破裂等情况。
4.胸腔内血容量(ITBVI)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心脏的容量负荷指标如胸腔内血容量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心脏的前负荷和充盈情况。并能进一步反映循环血量。ITBVI由左右心腔舒张末期容量及肺血容量组成。压力负荷指标如中心静脉压等用于估计液体反应性并不十分准确.而采用胸腔内血容量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能够更好地评估输液反应性和指导临床补液治疗。
5.机械通气时的收缩压变异(SPV)脉压变异(PPV)和每搏输出量变异(SVV)随着机械通气吸气相和呼气相的交替引起胸腔内压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血压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在血容量不足时更为显著。动脉血压的变异反映了心脏对前负荷变化和扩容的敏感性,通常当呼吸变异较大时,液体反应性较好,补液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需要采用脉搏轮廓技术测定,而且这些参数能运用于心律正常的在深度镇静状态下的机械通气患者。
6.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indicatedcontinuousceardiacoulput,PICCO)监护技术日前测定胸腔内血容量,全心舒张末期容积、动脉血压的呼吸变异,每搏输出量变异等参数常用的是PiCCO监护技术PiCCO监护仪可以测定心输出量、胸腔内血容量、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机械通气时的每搏输出量变异、亦可进行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测定每搏输出量、血管外肺水等指标。监护时需要进中心静脉置管和特殊的PiCC0动脉导管置管。
PiCC0监护技术优势在于能够在创伤较小情况下测定多种反映心功能和循环容量的指标,并且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并指导临床治疗。其局限性在于不能直接测定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因此不能用于直接评估肺循环阻力和左右心功能,另外,经肺热稀释法也容易受患者体温影响
7.超声心动图随着心脏超声检查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判断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及心脏瓣膜功能异常、液体反应性的评估、心包压塞、主动脉夹层及肺栓塞等的诊断。二维超声可观察不同轴面心脏结构变化,心脏各房室心肌收缩活动状态,各瓣膜、大血管形态变化,同时还可测定心脏收缩/舒张末容积比,即射血分数。多普勒超声还能观察血流变化和测定血管内压力。
超声心动图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观察心脏收缩情况等,但不便于用作实时监测。三维超声心动图更直接地显示心脏的空间结构和收缩舒张情况,并能准确地对左室容积、心输出量等指标进行测定。
目前上述各种监护设备在急诊室的应用可能尚不及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广泛。在重症监护病房,除上面提到的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之外,还有其他多种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比如胸腔阻抗法循环监测、评价血容量,液体反应性的被动抬腿实验,Vigile/FloTrae监护系统,LiDCO监护仪等。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工作条件等综合选择监护方法。
尿量
尿量是简单而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监测指标,是评估心功能和心排血量及器官灌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尿量30ml/h,提示器官灌注不良、血容量不足或心功能不全;尿量极少或无尿,提示血压60mmHg,肾动脉极度痉挛。
肢体温度
肢体皮肤温度和色泽反映末梢血液循环灌注情况。患者四肢温暖、皮肤干燥、甲床和口唇红润,表明器官灌注良好;四肢冰凉、皮肤苍白,表明器官灌注较差。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