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旅行系列一知床半岛,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世界自然遗产旅行系列(一)

知床半岛,日本最后的秘境

日本北海道的知床半岛,这里是来自鄂霍次克海的流冰所到达的世界最南端。当白雪覆盖了万物,与流冰一起光临的是虎头与白尾海雕;夜晚,月光照亮森林之神-毛腿渔鸮,狐狸与虾夷鹿出没在山林间,这里还是两百多头棕熊的家园,日本最后的秘境。

日出时分的流冰世界

知床半岛Shiretoko

入选时间:年

遗产编号:

标志景观:流冰

代表物种:棕熊、毛腿渔鸮、海雕

或许是生长在北方,旅行中我偏爱寒冷的地方。在去极地之前,我见过最美的北国风光非北海道莫属。十年过去了,对那个明媚阳光和耀眼积雪共同编织的银色世界的记忆依旧新鲜。尤其想念道东,不仅纯美,还散发着野性和灵气。

四次前往北海道旅行,最爱冬季

作为日本第二大岛屿,北海道的面积占了日本全国五分之一,居住人口却仅为5%。地广人稀,为野生动物留下一块宝贵的栖身地,尤其是道东的知床半岛,是日本珍禽猛兽出没的地方。知床岬隔着根室海峡,与北方四岛中的国后岛遥遥相望。在北海道原住民阿伊奴族语中,“siruetoku”有“大地尽头”之意,人迹罕至,是日本国内原始自然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也因此被称为“日本最后的秘境”。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范围包括知床半岛和距海岸三公里的海域,共计7.1万公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入选评语上称其为“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结果的稀缺生态区”。

知床半岛野生动物分布图

流冰海雕

每年1-3月间,来自鄂霍次克海(SeaofOkhotsk)的流冰浩荡涌来,一路南下,在碰撞中义无反顾地抵达了知床半岛,这是北极浮冰能够到达的世界最南端(北纬44度)。奇幻的流冰成为知床半岛申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知床半岛北部的小城网走(Abashiri),推出坐破冰船看流冰的观光项目,非常受欢迎。然而,包括我在内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则更青睐半岛东南部的罗臼港(Rausu),因为近岸有随流冰而来的白尾海雕和虎头海雕,可以近距离拍摄这些珍贵的大型猛禽在浮冰上觅食。

罗臼港出海

我第一次进入知床半岛是在年2月,报了个北海道鸟摄团。罗臼,这个日本最重要的渔港在冬季时鲜有游客,渔民开的民宿干净宽敞,站在阳台上就可以看到大海,白茫茫的海冰一望无际。第二天早上五点半我们就出海了,二月正是北海道最冷的时候,零下二十度,一船人在生冷的海风中瑟瑟发抖。天色微亮,周围的景物朦朦胧胧,寂静的世界中,只有船破冰前行发出的嘎吱声。六点,海面开始泛起红光。远处,北方四岛之一的国后岛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晨曦中,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把海冰染成了金色。玄幻的画面在想象的空间里正无限蔓延着,突然,眼前掠过一只体型巨大的海雕,扑打着翅膀将我拉回到现实中,主角已经醒来。

海面上,流冰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晶莹剔透,海雕与海鸥穿梭飞翔在冰雪红日间。虎头海雕(StellersSeaEagle)和白尾海雕(White-tailedSeaEagle)是这片冰雪海域的统治者。生平第一次近距离拍摄大型猛禽,让我激动不已。威风凛凛的虎头海雕别名虎头雕、羌鹫,是海雕属中最大型的成员,也是最大的猛禽之一,体长可达一米。它们比白尾海雕更不具流浪性,夏季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沿岸及尚塔尔群岛一带繁殖,冬季大部分虎头海雕会南迁至日本千岛群岛和北海道越冬。知床半岛是其最大规模的越冬地,拥有全球虎头海雕数量的三分之一(总数大约5,只),最多的一年有2,只以上聚集。

流冰上的另一个主角—白尾海雕也属于全球性近危鸟类,知床半岛的分布密度和繁殖率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一年四季可见,冬季最多时有多只。海雕主要的食物是鱼,尤其是鲑鱼和鱒鱼,也吃腐肉,偶尔捕猎鸟类和哺乳动物,甚至幼海豹。冬季随海冰来到知床半岛的虎头海雕,罗臼的渔民为它们准备了丰盛大餐,每个出海观鸟的船都携带了数箱冷冻鱼,专门有人抛到冰面上喂食。近距离观看它们在流冰上起降扑食,凌腾高空或歇于浮冰上,王者的不凡气度一目了然。除了海雕,北海狮和斑海豹也是流冰上的常客。

上午十一点左右,我们收工返航,这时出海的渔船也归港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出现在海面上,原本平静的浮冰被搅动起来,渔船首尾相连,阵势浩大。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差异,上泛的海水将营养有机质带到海洋表层,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浮游生物饵料,鱼群密集,大量生命在这片富庶的“海洋牧场”里繁殖生息,形成世界第一大渔场。当地的鳕鱼、海带,鲑鱼、海胆、乌贼新鲜又便宜,每天拍摄结束回到旅馆,都可以大快朵颐各种海鲜。

暗夜隐士

除了海雕,吸引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师来到罗臼的还有一种更为罕见的鸟类—毛腿渔鸮。博物学家ThomasBlakiston在年发现了这种大型猫头鹰,后来鸟类学家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BlakistonsFishingOwl”。毛腿渔鸮栖息于低山阔叶林、混交林和山脚林缘与灌丛地带的溪流、河谷中,特别是水生动物丰富、隐藏条件较好的林区河流附近。白天多藏在河边的大树上或沿岸的悬崖上,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如今只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北海道有少量分布,由于栖息地日益减少,在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的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单中被列为“濒临灭绝”(Endangered)。

毛腿渔鸮分布范围

曾经遍布北海道全境的这种大型猫头鹰被当地的阿依努人尊崇为守护神,然而因为森林面积减少,北海道目前仅分布在中部及东部,估计数量为~只,罗臼大概有四十多只。年那次我们未能拍摄到,四年后,我在北海道旅游局的协助下,才预定上拍摄机位:毛腿渔鸮常出没的一条终年不结冰的溪流。溪流边民宿的老板娘川村千惠子告诉我,“年我们开了旅馆,三年后遇到一个札幌的客人专程来拍摄野生的毛腿渔鸮,由于夜拍很困难,客人便自带了照明设备。于是我们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小溪里砌了一个池子,每天投放活鱼,就这样吸引了一对毛腿渔鸮夫妇长达20年的光顾。在周围架起两盏探照灯,使用的是名古屋大学开发的一种特殊的LED照明灯,灯光经过特殊处理,不会对毛腿渔鸮的眼睛造成伤害。”年开始,这个拍摄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他们家的民宿也变得非常受欢迎,旺季时甚至要提前一年预订。

和民宿老板娘在溪流前合影

我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终于完成了毛腿渔鸮的拍摄,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图片中这只一岁的亚成鸟,便是那对老渔鸮夫妻的孩子,最近正在被父亲赶出家门自立门户,在独立之前,它时不时偷跑回来饱餐一顿,我无法忘记雪夜它那孤独的身影。半年后,重返罗臼,池塘竟然换了新主人,原来的老渔鸮死了,来了一对两、三岁的年轻伴侣,在绿叶环绕下的池塘边秀着恩爱。这些“猛禽中的隐者”在道东狭小的地域艰难地存活,未来并不乐观。

寻熊未果

年成立的知床国立公园(ShiretokoNationalPark)覆盖着广袤的原生林,如今成了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然而,这里的生活着实不易。北海道是世界上降雪最多的地方之一,每年十月到第二年的五月,都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来自西伯利亚刺骨的西北风加剧了寒意。冰天雪地对于动物们来说是极大的生存考验,好在它们有各自的御寒术:有的迁徙,有的冬眠,有的信任人类的帮助,有的则固守栖息地迎接挑战。

一月和二月,棕熊已进入冬眠,最常见的哺乳动物便是虾夷鹿,这种梅花鹿的亚种是当地唯一的野生偶蹄类动物,数量不少。靠近公路的山林,一头长着漂亮犄角的雄鹿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一动不动。终于有同伴耐不住性子,慢慢靠近它,雄鹿竟然从树后走了出来,来到距离我们不过十米左右的地方,开始咀嚼起灌木叶子,如此悠闲不惧人,可见当地人对它们爱护有加。

不过我最想见的还是棕熊,知床半岛是日本棕熊密度最高的地方,两百多头野生棕熊游荡在半岛西北部的山林间。为此我特地在年8月,第一次在夏季来到北海道。春夏时节,著名的知床五湖是棕熊的栖息地之一,频繁出现,遭遇的概率比较高。事先了解了不少遭遇棕熊该如何应对的方法,我们沿着徒步道却一无所获。

和姐姐同游知床国立公园

据说棕熊时常会在海岸觅食,第二天,我们改从海上坐船寻找,希望可以遇见在河口捕捉鲑鱼的棕熊,这也是与棕熊相遇的最安全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游人未经许可不能从陆路进入知床半岛保护区的腹地,只能从半岛西北的宇登吕乘船沿海岸线前行,在鄂霍次克海的碧波中直抵半岛尽头的知床岬。那天的天气非常棒,沿岸风景很美。饵食丰富的知本海域,延绵不断的陡峭悬崖绝壁是成千上万海鸟的家园。成群结队的海鸬鹚盘旋在头顶,这里的鸟类记录超过种,大部分为候鸟。

知床半岛海岸线陡峭,很多溪水尚未来得及形成河流,便从海冰侵蚀和火山地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断崖上倾泻而下,形成一挂挂瀑布,另有一部分水源沿平缓地带汇聚成小河,流入大海。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河,却是鲑鱼的故乡,秋天鲑鱼群从北太平洋经鄂霍次克海洄游到此地产卵,棕熊也被吸引而来。然而,运气不太好,海边静悄悄的,又一次失望而归。正是这次旅行,促使我在第二年转向了俄罗斯远东的堪察加半岛拍摄棕熊。

年登别熊牧场,也算见到了北海道棕熊

观鲸有喜

八月,流冰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记忆中那个白色的世界,如今绿意盎然。自然界的主人也更替了,夏秋两季,道东的根室海峡常有鲸出没。附近的海域也成为亚洲少有的理想观鲸地。五、六、七三个月是虎鲸的天下,八月刚好是抹香鲸(SpermWhale)到访的时间。成群的鱿鱼引来体长可达18米的抹香鲸,这种以鱿鱼和大乌贼为食的深海鲸有南北洄游的习性,是世界上最大的有齿动物,主要栖息在南北纬70°之间的海域中。

然而天公不作美,“台风马上要过来了。”北海道罗臼观光局的佐藤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后天原定的观鲸恐怕要取消了,所有的船都出不了海。”正失望着,好在佐藤先生又帮忙联系了一条当地的渔船,赶在台风来临的前一天提前出海。天空与大海灰蒙蒙一片,小雨逐渐变成大雨,眼看一场风暴即将到来。我们是海上唯一的船只,出海没多久便看到一群多尔鼠海豚在远处的海面上雀跃。它们在5月到10月之间经常出现,游速非常快。渔船上配备了先进的声纳系统,方便捕捉鲸的“歌声”,很快便发现了抹香鲸的踪迹。一个黑色的流线型身影漂在海面上,抹香鲸就这样安静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渔船关闭了马达,雨中,我们就这样和它并行漂在海面上,随波逐流在灰色的世界中。抹香鲸休息的时候会浮在水面上睡眠,睡得很沉,可以长达几个小时。远远看去,犹如巨大的漂流木。佐藤先生告诉我,有时候船只夜间在海上停航漂流中,第二天会发现一条大鲸静静地睡在船的旁边。喜欢群居的抹香鲸,它们血脉中有强者依附基因—主动依靠更强大的同类。夜间看到大船,会让它们以为这是比自己更大更厉害的同胞吧,就凑上去靠着睡了。听起来还真是些可爱单纯的“大块头”。

海洋巨兽近在咫尺,一股水汽以45°角从鼻腔向左前方呈树丛状喷出,急促有力地飞向半空。原来抹香鲸的两个鼻孔,只有左侧鼻孔畅通用来呼吸,右侧鼻孔则天生阻塞,这使得它在浮出水面呼吸时,总是身躯偏右。特殊的外形与喷气形状使其不易与其它大型鲸类混淆。抹香鲸具有超强的潜水能力,深潜可达2米,可以轻松屏气下潜一个半小时之久。对于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来说,潜入深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这么长时间了。更为神奇的是,它的体内还有鲸脑油、龙涎香两样奇珍异宝。

我们的到来似乎打扰了它的美梦。抹香鲸从海中抬起头看了我们一眼,小眼睛似乎有些惊讶。它的头部特别大,占了身体的1/3,难怪叫做“巨头鲸”。这头抹香鲸体长快二十米了,虽然具有动物界中最大的脑,尾部却轻又小,无背鳍,这使得抹香鲸的身躯好似一只大蝌蚪。身体上的道道痕迹,或许是和它的主要食物—大王乌贼、大王酸浆鱿搏斗时留下的,那些巨型章鱼临死前必然要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殊死缠斗。眼看抹香鲸甩动尾鳍,来了一个漂亮的翻尾,尾骨很长,挺拔优美。知床半岛出海观鲸,让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体验更为完整。

徒步山林

知床半岛处于千岛火山带之上,活火山硫磺山等火山郡绵延不绝,由半岛顶端的知床岬出海,一直延伸到北海道腹地的大雪山系,被称为知床连峰,最高峰罗臼岳海拔米。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了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热心的佐藤先生抽出时间陪同我们去罗臼附近的山林徒步,与成熟的“知床五湖”自然体验区相比,罗臼的户外旅游观光开发程度不高,徒步活动几乎见不到外国游客,自然风貌也更为原始。

森林中除了由萨哈林冷杉、白桦、柞树、枫树、花楸等各种北方树木组成的原生林,还分布着知床堇等很多濒危高山植物。林子里都是泥土路,清澈的淙淙溪流,鸟语花香。由于平均海拔在米左右,冬季时直面来自西北方向的凛冽海风,在这里能看到耐寒的花楸、岳桦、偃松、苔藓和海拔3米以上才能看到的高山植物,其中一些是知床半岛特有的珍稀亚种。

连同附近海域一同被列入为世界遗产的知床半岛,三次旅行,冬季和夏季,我从陆地和海洋分别体验了它丰富立体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世界遗产委员会是如此评价的:知床半岛位于日本最北部的岛屿北海道的东北部,包括半岛中部到其顶端(知床岬)的陆地部分和周围海域。它是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受季节性海冰形成极大影响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生产力相互作用的突出典范。对许多海洋性和陆地物种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这些物种中,有些是濒危和地方性的,例如毛腿渔鸮和知床堇植物。对于受到威胁的海鸟、候鸟、大量鲑类物种及包括北海狮和某些鲸类在内的海洋哺乳动物而言,知床半岛在全球具有重要意义。

阿兹猫Cecil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bf/87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