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2744.html急性肺栓塞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凶险疾病之一,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急性肺栓塞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和临床表现。8月3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携手欧洲呼吸学会(ERS)共同制定的急性肺栓塞指南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HJ),并在ESC
本次更新的指南有以下几大看点。
(1)细化急性肺栓塞的分步诊断,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尽快做出准确诊断,挽救生命,预防其他肺部栓塞;
(2)依据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肺栓塞的严重程度;
(3)比较CT和肺扫描在诊断或排除肺栓塞方面的优劣,以及每项检查的辐射量;
(4)依据CT结果,鉴别肺部新发栓塞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CTEPH)引起的慢性阻塞,从而采用相应疗法;
(5)肺栓塞合并肿瘤患者的用药建议;
(6)肺栓塞孕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7)建议患者安全出院的时机,如何确定治疗时长,何时及如何进行随访;
(8)支持肺栓塞急性期后和出院后的多学科管理。
指南要点速读
图1.风险校正后急性肺栓塞的管理策略。
要点1.疑似肺栓塞患者的诊断?对于疑似高危肺栓塞患者,根据实际条件和临床情况,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或急诊CT肺动脉造影(CTPA)进行诊断(I类)。
?对于疑似高危肺栓塞患者,应立即启动静脉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包括校正体重后的单次快速静脉注射(I类)。 ?对于没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疑似肺栓塞患者,采用经验证的诊断标准(I类)。 ?对于没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疑似肺栓塞患者,在高或中度临床概率的情况下即启动抗凝治疗(I类)。 ?使用临床判断或经验证的预测准则,根据临床概率做出诊断策略(I类)。 ?对于低或中度临床概率的门诊/急诊患者,或非疑似肺栓塞患者,优选高敏试剂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I类)。 ?如果低或中度临床概率的患者CTPA正常,或非疑似肺栓塞患者,在未做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拒绝肺栓塞诊断(I类)。 ?如果肺灌注扫描结果正常,在未做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拒绝肺栓塞诊断(I类)。 ?如果高或中度临床概率的患者,其CTPA显示节段或更近端灌注缺陷,则接受肺栓塞诊断(I类)。 ?对于临床疑似肺栓塞的患者,如果其静脉加压超声(CUS)显示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则接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I类)。 ?不建议对高临床概率的患者检测D-二聚体,结果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肺栓塞(III类)。 ?不建议将CT静脉造影作为CTPA的补充检查(III类)。 ?不建议做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来除外肺栓塞(III类)。图2.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流程。
图3.没有血动力学不稳定的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流程。
要点2.风险评估?根据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表现,对疑似或确诊肺栓塞患者进行分层,识别具有早期死亡高危的患者。
?对于没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进一步分层为中危和低危。要点3.急性期治疗 ?对高危肺栓塞患者进行全身性溶栓治疗(I类)。 ?对于溶栓治疗禁忌或无效的高危肺栓塞患者,采取手术切除血栓(I类)。 ?对没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启动肠外抗凝治疗时,优选低分子量肝素或磺达肝癸钠,而非普通肝素(I类)。 ?对适于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如阿哌沙班、达比加群、依度沙班或利伐沙班)的肺栓塞患者启用口服抗凝治疗时,优选NOAC(I类)。 ?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VKA)作为NOAC的替代抗凝药物,与肠外抗凝同时进行,直至INR达到2.5(2.0~3.0)(I类)。 ?对于抗凝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恶化的患者,给予补救性溶栓治疗(I类)。 ?对于严重肾损伤或患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患者,不得使用NOAC(III类)。 ?对于中危或低危肺栓塞患者,不得将常规全身性溶栓作为首选治疗(III类)。 ?不得常规使用下腔静脉过滤器(III类)。要点4.长期治疗和复发预防 ?对所有肺栓塞患者进行治疗性抗凝≥3个月(I类)。 ?对于继发于主要暂时性/可逆转危险因素的首发肺栓塞患者,治疗性口服抗凝3个月后停药(I类)。 ?对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继续使用VKA口服抗凝治疗(I类)。 ?对于接受延长期抗凝的患者,定期再评估药物耐受性和患者用药依从性、肝肾功能和出血风险(I类)。表1.基于长期再发风险的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分类
要点5.孕期肺栓塞管理 ?孕期或产后出现疑似肺栓塞表现的患者,采用经验证的方法进行诊断评估(I类)。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疑似肺栓塞孕妇,根据孕早期体重给予固定剂量LMWH抗凝治疗(I类)。 ?给予最后一剂LMWH后24小时内,不得进行脊椎或硬膜外穿刺(III类)。 ?移除硬膜外导管后4小时内,不得给予LMWH(III类)。 ?孕期或哺乳期不得使用NOAC(III类)。图4.孕期和产后最多6周后疑似肺栓塞的诊断性检查和管理流程。
要点6.肺栓塞后和长期后遗症管理 ?急性肺栓塞后3~6个月重新常规评价患者情况(I类)。 ?急性肺栓塞后采用完整的管理模式,确保患者顺利完成从院内到门诊管理的过渡期(I类)。 ?对出现V/Q肺扫描灌注缺陷3个月以上、有症状的患者,在急性期后转诊至肺高压/CTEPH专科门诊,考虑超声心动图、利钠肽和/或心肺运动试验结果(I类)。图5.肺栓塞长期后遗症的随访策略和诊断性检查流程。
来源
TheTaskForce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acutepulmonaryembolismofthe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ESC).ESCGuidelines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acutepulmonaryembolismdevelopedincollaborationwiththeEuropeanRespiratorySociety(ERS).EuropeanHeartJournal()0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