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医附院2016年度新技术应用与创新奖

  近日,67岁的杨大爷总是感到胸闷、憋气,根本没法活动,躺着都会憋得直喘气,左小腿还感到压痛。孩子们担心杨大爷是冠心病,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急诊时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入心脏中心冠心病心电组。

  入院后经过检查,杨大爷心率次/分,面罩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89%,血压/70mmHg,D-二聚体测定15.45mg/L,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双房扩大,右室增大三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中重度),肺动脉CTA检查示双肺动脉栓塞,情况十分危险。心脏中心立即联系介入科会诊,介入科李同飞主治医师决定为患者急诊行“静脉穿刺置管+肺动脉造影+置管碎栓溶栓术”,并抗凝治疗。

  术后杨大爷立即感觉憋喘、胸闷的症状都没有了,也能正常活动了。术后查体,杨大爷的心率恢复到75-80次/分,吸氧状态下氧饱和度由术前89%升至98%-%,D-二聚体持续下降,术后第4天复查心脏彩超已无明显心房扩大、三尖瓣反流及肺动脉高压,术后第6天D-二聚体基本降至正常,用于抗凝药物使用效果监测的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已达标且较稳定,遂患者顺利出院。

什么是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经导管碎栓、溶栓术)?优势是什么?

  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是将导管置于肺动脉主干血栓处,旋转、推动导管碎栓,快速开通肺动脉主干,同时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只需较低的药物剂量即可产生与较高静脉药物剂量相同的疗效。且碎栓后增加溶栓药物与血栓接触面积,可更快和/或更安全地使血栓溶解,减少颅内、内脏等出血的风险。

  传统治疗为抗凝、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由于溶栓药物的用量较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对于存在溶栓禁忌者,传统处理为肺动脉切开取栓,但由于围手术期高并发症率及术后高死亡率而限制了手术的实施。

术前影像资料

  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有效降低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简便易行等特点。

雾霾肆虐环境污染小心肺栓塞

  肺栓塞是脱落的血栓或其它物质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的病理过程,常是一种合并症,血管阻塞后发生肺组织坏死者称为肺栓塞。临床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咯血、发热症状。可有胸部干、湿啰音、胸膜摩擦音、胸腔积液征及休克、发绀等表现。

术前影像资料

  肺栓塞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高血压,居第三位。误诊、漏诊率、死亡率较高。美国报道每年因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死亡5万,其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居第三位。急性肺栓塞3月内病死率为17.4%,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病死率高达58.5%,肺血管床堵塞超过50%,在最初6小时内死亡率可高达85%。

  我国近年来肺栓塞有增多趋势,医院确诊病例呈3-10倍以上增加。呼吸科、急诊科、ICU肺栓塞患者较多,急性肺栓塞发病率高,漏诊率、误诊率、死亡率较高,传统治疗方案为经外周药物治疗,疗效差,并发症发生率高,许多重症患者因传统治疗效果欠佳转院或死亡。

术后影像资料

  泰医附院在肺栓塞的治疗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开展了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医院加强科室间协作,尽快明确诊断,积极、规范治疗,对于有介入治疗指征者积极行导管碎栓、溶栓术,大大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影像资料

  泰医附院介入科年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项目,成功实施了产后大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等多项新技术,达到了微创治疗、精准治疗的目的,让众多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推动介入诊疗工作迈上新台阶。

注:病人资料及病例图片由李同飞提供。

文:胡隽楠

本期编辑:和树芸马骁勇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
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yy/1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