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率低、抢救率低、死亡率高……这是肺动脉栓塞的凶险之所在。2月13日(腊月二十八),医院准确快速诊断一例大面积危重肺栓塞,并通过驻院北京专家实现了从诊断到转诊到急诊手术再到术后治疗的一体化无缝隙“绿色”救治。
如果不是医院医生的认真负责、快速诊断,如果不是北京医院驻衡水专家的果断决策、高效率的转诊体系,恐怕枣强县流常乡的赵琴就听不到新春的钟声了……
2月13日夜里9时多,63岁的赵琴因为胸闷气短住进医院心内二科。值班医生郝淑新医生接待了她。
“胸闷”在很多患者眼里往往是可以“忍”的小毛病。可是在心内科医生眼里它却可能是最要命的大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的时候都仅仅表现为胸闷。郝淑新医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认为绝不能小觑,并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张冠善主任。
张冠善判断既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也可能是急性肺动脉栓塞。两种病都不能拖延一分一秒。于是立即指示密切观察并尽快做肺部CTA检查和心脏彩超以及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由于病人病情特殊,医院一切检查从速从快,仅仅一个多小时时间,所有检查结果都出来了:患者双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流高凝状态,出现静脉血栓;左、右肺动脉主干及两侧上肺动脉、下肺动脉管腔已经80%被血栓栓塞!这意味着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猝死!
对于此类疾病,医院有治愈的先例。但赵琴的病情较为罕见且十分严重,属于大面积肺栓塞,本地医治难度相当大,只有去北京治疗生存几率才高。患者家属感觉病情如此凶险,医院治疗。可临近年关,担心专家难以预约。
“您来我们这里算来对了,我们可以帮您直接联系北京的专家。”考虑到患者家属的意愿,医院迅速与正在北京的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北京医院专家白静教授取得联系并将病人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白静教授立刻开通医院急诊绿色通道,表示“如果患者来到医院,可以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治疗。”
由于转运有风险,白静主任亲自跟郝医生交待,做好一切转运准备,包括各种抢救药品和设备。由于安排得力有序,载着赵琴的车辆“一路绿灯”开进北京医院地下车库,并通过专梯直接进入心内科病房来到导管室。导管室内,白静教授、王广义教授等早已准备就绪。作为国内肺栓塞治疗领域的权威,王广义教授建树颇丰,特别是对危重急性肺栓塞患者介入治疗方面,其采用导管吸栓、血栓消融、导管内给药溶栓的方法,症状缓解率达95.8%;术后继续抗凝治疗后,肺动脉血栓消失率达95%。有这样的专家做手术,赵琴一家喜出望外,心里也有了底。由于赵琴肺动脉栓的原因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脱落密切相关,所以,针对她的目前情况“治、防”兼施。王广义教授和白静教授一方面机械取栓,另一方面用手术方法“挡”住栓子上行,即通过介入技术手段在下腔静脉放置一个滤器——“筛子”,以拦截可能脱落的血栓栓子再度堵塞肺动脉。
随着病人病情趋于平稳,家属紧张的心情也随之好转。“真想不到,去医院就诊遇到了这么优秀的医生和北京专家。医院,后果真的很难想象。不是你们尽心尽力地抢救,家人命就没了,谢谢你们!”感动感激的话语,洋溢在充满暖意的病房。对赵琴而言,哪怕一公里的距离都能称之为遥远,何况衡水到北京近公里的路程。可以说,她因医院独有的一体化、一站式、专家一对一服务的转诊模式而出现生命转机“。今后急危重症肺栓塞患者在医院就可以医治,”白静教授表示,“北京医院肺栓塞医院坐诊和手术,患者不必远走京津了。”
得益于北京专家团队与医院的深入合作,不仅我市心血管病诊疗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有多名患者实现了高效转诊,医院之间灵活“双向转诊”“上联动”的独特优势。同时,北京名院名医“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医院在当地抢救急危重患者,促进“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更好地为服务当地百姓健康创造了有利条件。
专家手术门诊预约电话
-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