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罕见的进展性疾病,其特征是肺血管重构,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进行性右心室功能障碍。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BMPR-2)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BMPR-2突变是导致遗传性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样,BMPR-2信号通路在其它非遗传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BMPR-2信号通路在维持肺动脉内皮细胞完整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信号的减少可以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细胞增殖增加和肺血管重构。Sotatercept是一种新型的、一类融合蛋白,由人类Activin受体IIA的胞外结构域与IgG1的Fc结构域融合而成。它具有对TGF-β超家族成员的配体捕获作用(ligandtrap),通过这一作用可以恢复促进生长的激活素-生长分化因子途径和抑制生长的BMP途径之间的平衡(图1)。
从年6月到年7月,来自8个国家的4个中心中,共有16名患者接受了筛查,其中人接受了随机分组。患者被随机分成三组,安慰剂组(2例)、Sotatercept低剂量组(0.mg/kg,2例)或Sotatercept高剂量组(0.7mg/kg,42例)。三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特征相似(表1)。主要终点是肺血管阻力(PVR)从基线到第24周的变化,次要终点主要是6分钟步行距离(6MWD)。
经过24周的治疗,主要终点:安慰剂组PVR降低了16.4dyn·sec·cm?5,Sotatercept0.mg组降低了.2dyn·sec·cm?5,0.7mg组降低了.9dyn·sec·cm?5。Sotatercept0.mg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的最小二乘平均值差(least-squaresmeandifference)为?.8dyn·sec·cm?5(95%可信区间[CI],?.0到?50.6;P=0.00),Sotatercept0.7mg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的最小二乘平均值差(least-squaresmeandifference)为?29.5dyn·sec·cm?5(95%CI,?29.到?.7;P0.)(图2和表2)。次要终点:安慰剂组6MWD增加了28.7米,Sotatercept0.mg组增加了58.1米,Sotatercept0.7mg组增加了50.1米。24周的NT-ProBNP水平与基线相比,Sotatercept0.mg组降低了.1±.6pg/mL,Sotatercept0.7mg组降低了40.6±19.4pg/mL,而安慰剂组升高了10.4±.pg/mL。Sotatercept0.mg组与安慰剂组之间的最小二乘平均值差为?91.5pg/mL,而sotatercept0.7mg组与安慰剂组之间的最小二乘平均差为?.0pg/mL。24周时,TAPSE在sotatercept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安慰剂组有4名患者(12%)、sotatercept0.mg组有10名患者(1%)、sotatercept0.7mg组有7名患者(17%)的WHO功能分级比基线提高了至少一级。临床事件恶化在安慰剂组有2例(6%),sotatercept0.mg组没有事件恶化,sotatercept0.7mg组有1例(2%)。(表2)。整个试验中报告的最常见不良事件见表。
Sotatercept是一种新的治疗性融合蛋白,针对激活素-生长分化因子和BMP通路信号的失衡。该项试验表明,在背景治疗稳定(包括前列环素治疗)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中,Sotatercept可以降低肺血管阻力;同时,6分钟步行距离和NT-proBNP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图1:Sotatercept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机制
表1人口学和基线临床特征
图2:在意向性治疗人群中,肺血管阻力从基线到第24周的变化
表2:主要和次要有效性终点
表:安慰剂对照治疗期结束时的不良事件和血液学变量
参考文献
Humbert,M.,etal.,SotaterceptfortheTreatmentof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NEnglJMed,.84(1):p.-.
专家简介
宋金芮,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曹云山,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院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心内二科副主任,医院肺高血压诊治多学科协作组组长。兼任甘肃省医师协会肺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协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肺血管疾病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康复评估与控制学组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常委、甘肃省青年公共关系协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BMCPulmonaryMedicine》副主编、《FrontiersinPharmacology》专栏副主编,参与编写《中国肺高血压诊治指南》,多篇论文发表于《欧洲心脏病杂志》、《JACC心血管介入分册》、《ESC心衰》、《JAMAInternalMedicine》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权威期刊,提出了纤维纵隔炎二联征、三联征、临床分型(动脉型、静脉型和混合型)以及肺动脉狭窄(PAS)综合征。协助北京、陕西、广州、四川、贵州、山西、新疆、宁夏、医院开展肺血管病介入治疗,医院为首次开展,填补区域空白。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中国科学院年西部之光人才”项目资助。主要从事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及肺血管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擅长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纤维纵隔炎、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疾病诊治与康复管理,以及血管炎导致的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纤维纵隔炎导致的肺动脉狭窄/肺静脉狭窄介入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介入治疗等。刘彤,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天津市1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首批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电学会(ISE)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整合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PACE杂志(SCI收录)编委,CardiovasDiagTher杂志(SCI收录)编委,CardiolResPract杂志(SCI收录)特刊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项。JACC、Stroke、CardiovascDiabetol、Heart、JAHA、CirculationAE、HeartRhythm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余篇,总引用次数次,主编及主译英文专著各1部,副主编专著2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