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是人体血液的运输管道。如果血管堵塞了,血液就不能顺畅地在血管内流动,轻则引起各种不适,重则危及生命。早期发现血管堵塞的征兆,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下面总结血管堵塞的几种表现,一旦出现,务必及时就诊。
突然胸闷警惕肺动脉栓塞
如果长时间坐着或卧床后站起活动时,突然感觉胸闷气紧,甚至一下子晕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导致的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危害很大,严重时可以导致猝死。因此,出现上述表现应尽快到急诊就诊。
胸痛,可能是冠心病、心梗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发生了堵塞、狭窄,心脏供血就会受到限制,缺血严重便会产生胸痛。如果是持续性胸痛,则更为危险,这说明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断,持续15~20分钟以上心肌就会坏死,即心肌梗死。
一侧肢体无力,当心中风
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包括上肢和下肢)无力,提示脑动脉或颈动脉发生了堵塞。同时还可以伴有说话口齿不清,一侧口眼歪斜、视物模糊等表现。出现这些症状,不论能否自行缓解,都需要及时就诊。
水肿、尿量改变,提示肾动脉堵塞
肾动脉负责肾脏的血液供应,如果斑块产生在肾动脉,就可能使肾脏动脉血液供应减少,甚至影响肾功能,产生乏力、食欲下降、尿量改变、肢体水肿等症状。肾是重要的血压调节器官,肾动脉狭窄可导致高血压,而且这种血压升高药物控制效果不佳。随着肾脏缺血加重,其“排毒”功能会受损,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就需要透析治疗了。
走路腿疼,下肢动脉堵
四肢动脉血管负责上下肢血液供应。下肢血管缺血时,行走时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现,医学术语称为“间歇性跛行”。如果忽视下肢动脉堵塞,病情进一步进展,就有可能导致下肢严重缺血,皮肤温度下降,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不行走时也会下肢疼痛(即静息痛),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破溃,伤口不能愈合,甚至组织坏死(坏疽),不得不进行截肢治疗。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病变的可能性更高,一定要格外重视。
脉搏减弱、血压低,上肢动脉堵塞
这样的问题也不容小视,上肢动脉要是堵了,会产生一侧或双侧动脉搏动减弱,手臂血压降低,严重时上肢还会主动“窃取”大脑的血液,导致大脑缺血,产生头晕、站立不稳的症状。
下肢不对称水肿,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
容易发生在长期卧床、久坐不动、脱水、肿瘤等病人身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如果发现两只脚或两条腿水肿的程度不一致,或是一侧不肿另一侧肿,往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征象。血栓堵塞了静脉血管,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引起形成血栓那一侧肢体的水肿。同时还会有皮肤发凉、易发溃疡等表现。一旦下肢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将堵塞肺动脉。
手一直抖动,无法克制下来
如夹菜时手一直发抖,与人谈话时感觉眼皮一直跳、嘴角微微抽动等现象,而且没有办法克制停下来。以及短暂性神智障碍、失语症、失读症,以及丧失方向感等症状。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罕见的症状,如耳鸣、呕吐、打嗝、嗜睡、突然听不到声音和走路不稳等。也有的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可是胃镜检查又找不出毛病,这其实是心血管狭窄造成的。
我们在警惕这些征兆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了血管疾病就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或手术治疗。
今年6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这是最新的关于全国心血管病的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和42%,在所有死亡因素中排第一。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早点养血管,胜于老来治
《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上升阶段,其中,脑卒中人群约万,冠心病人群约万,高血压人群甚至达到2.7亿。
心血管病专家认为,脑中风主要包括8项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吸烟、房颤、超重、缺乏运动及脑卒中家族史。可怕是,只要有任意3项,就是卒中高危人群。而冠心病也包含吸烟、长期精神紧张、三高、肥胖、缺乏运动、遗传背景及长期服避孕药者这些高危因素。
“很多人认为,只有到老了才用为血管操心,其实心血管病早就‘提速’了,早点养血管,胜于老来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贺立群强调,最好在血管中的“水垢”聚集之前,就保持它的管壁光滑、柔软,好弹性,这首先需要我们从生活方式上进行干预。
既然知道了大鱼大肉、昼夜颠倒、吸烟多、运动少等这些血管“天敌”,不妨摒弃它们的同时,多做些有益血管的日常养护。
血管堵塞,多吃血管“清道夫”
1.粗纤维食物,可以促进血液中脂肪、胆固醇的代谢,以及控制血糖的升高,清理与保护血管。可以选择燕麦、荞麦、糙米、土豆等
2.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促进坏胆固醇代谢,降低总胆固醇,如可以鱼肉、豆类等。
3.维生素C、维生素K,可以增强血管韧性,减少出血点。如猕猴桃、菠菜、柑橘类水果。
4.维生素P,可以改善血管脆弱、出血以及皮肤淤青问题,长用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可选择橘子、橙子、荞麦、紫甘蓝等食物。
日常养血管,保证四个好习惯
首先,增强血管功能运动。慢跑、快走、游泳各种有氧运动,帮助肌肉舒展、关节柔软的体操,哪怕是轻微的肌力锻炼等活动,都能改善血液循环,抑制交感神经活动,使人在常态时心律减慢,降低心脏负担。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每周步行大于或等于4小时的65岁以上老人比每周步行小于1小时的65岁以上老人,心血管发病率减少69%,病死率则减少73%。
其二,保证睡眠。长期因为劳累、压力大、休息不够导致猝死的情况并不少。一般人建议成人每天23点前入睡,睡够7-8小时,不要被任何事情干扰。
其三,精神放松。突然的精神压力可能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功能障碍使血管的扩张能力受损。最后导致血管不能随血液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其功能,增加心脏突然事件的发生。
其四,每年要查血管,监测血压。没有症状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压,是引发诸多血管病的导火索。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的几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压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病变,一定要按时监测、服药,让它们保持在正常范围。
以上虽然都是预防血管堵塞的好办法,但是追根到底还是速度慢,并且无法去根,所医院心系患者,根据明医方专家经三十多年的临床验证、研究和总结,运用中医特色新医学和中医脉络学说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心脑血管病的根本病机就“气血虚损,脉络不通,阴阳失调”这一事实所在,根据不同的病情、合并症,临床辩证选用组合方剂,将中药合成的针剂通过人体的靶向治疗,让药效迅速直达病灶,再配合五十六味经特殊加工炮制的中药汤剂,通过局部定向治疗和口服汤剂治疗,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充分发挥其多标本兼治,攻补兼施的作用。实现活血通络、祛痰化浊、益气补血、滋阴潜肝、温阳补肾、健脾解毒的功效,调整阴阳,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调整脏腑功能,沟通内外上下,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恢复协调。
该疗法特点:
1、降低血管内皮通透性,保护内皮细胞结构或功能完整性,从而维护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保护心、脑、肾等器官;
2、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的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3、有效调节前列环素与血栓烷素之间的平衡,影响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从而具有抗凝作用;
4、改善血液理化特性,如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提高红细胞表面电荷、抑制血管通透性等。升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内皮素水平,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细胞,降低动脉压、防止动脉痉挛;
5、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防止血管狭窄及再狭窄。
这是中医特色新医学的创新之举,为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开辟了另一条可靠的新途径。即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都上,如配合针灸,理疗、按摩以求协同增效。大量临床证明,血管堵塞80%以下均可消除堵塞,对心肌缺血、各种冠心病及合并症,心肌梗塞后遗症、脑梗后遗症、脑萎缩等有良好的疗效,经与国内同类中医治疗心脑血管技术相对比,此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对于心脑血管患者,医院院长刘天山建议患者治疗前做相关的检查,如心、脑CT,治疗后再做一个做为前后对照,这样才能说明问题,让每个病人能实实在在的看到病情的好转。
本疗法临床选题新颖,实用性操作性强,以中医治疗未病和预防为重点的主线,以有病治疗无病健体为目标。运用中医药特色理念、方法进行全民普及,让人人都认识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加强全民意识,提高全国人民体质,减少国民经济负担,为中国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该疗法适用于以下疾病:
1、稳定性脑梗、脑萎缩、脑出血后遗症;
2、稳定性心衰、心肌缺血,慢性心梗塞等各种心脑疾病,特别是在治疗冠状动脉堵塞上,需要支架的患者可以免除做支架的痛苦。在消除颈动脉斑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的经济增长了,我们的健康也不能掉队,所以不能等有病了再去治,平日里我们更应该注重疾病的预防。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未病先预防,才能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人生。因此,如果您身边有心脑血管患者,就赶紧让他到医院接受系统的治疗。早治疗,早好转,早日拥抱美好的人生!医院地址和联系方式见文章下方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