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疾病,中医称之为脉管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常见的如动脉狭窄性病变、动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瘤等。
周围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大动脉炎等,主要表现为皮肤温度降低、肌肉萎缩、摸不到脉搏或脉搏减弱、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发生远端肢体坏死,甚至需截肢,严重时危及生命;静脉血栓性疾病,可引起患肢血流瘀滞、肿胀,同时有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的风险;动脉瘤性疾病随时有瘤体破裂大出血、死亡的风险。
外周血管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及一定的致死率,内科治疗效果甚微,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方法,且效果有限。年,美国医师Dotter开创了不用开刀的外周血管病介人治疗方法,年Gn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此后相继开发了激光血管成形术,动力性血管成形术(旋磨导管),血管内支架,超声血管成形术,基因治疗及血管内放射治疗预防术后再狭窄等。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适应证不断扩大,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器材将复合化、生物一药物化,操作更简化。
目前球囊导管、血管内支架仍将是主要治疗手段。在将来预防再狭窄的治疗可能以血管内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成为发展的重点,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其优点是药物及手术治疗所不能代替的。
目前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球囊血管成形术及血管支架置入术。
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最佳适应证是中等大小或大血管局限、孤立性短段狭窄,其次为多发、分散的短段狭窄和闭塞。长段狭窄或闭塞、小血管病变、溃疡性狭窄或已有钙化的狭窄或闭塞病变不适宜于PTA治疗。
血管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另外,动静脉血栓形成可行介入导管血栓清除术及留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相对于外科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强,相对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好。动脉瘤的治疗,选用覆膜支架隔绝瘤体进行局部腔内血管成形术,同时能保持血管管腔通畅,大大降低了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外周血管介入经历了由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到开发动力性血管成形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的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取得良好的成效;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有效预防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再狭窄率30%),兴起了基因治疗及血管内放射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预见,随着介入器材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范畴的不断扩展,介入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外周血管介入在临床治疗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