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企业去杠杆与企业杠杆率的相关理论有哪些?总的来说,在展开对供给侧驱动下国有企业去杠杆政策效果的深入研究之前,本文首先对供给侧改革、企业杠杆率、企业去杠杆等重要概念做出明确地界定,并阐述了资本结构、资本成本、风险管理等几个重要理论,以此为本文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为下文研究做好准备。
一、概念界定(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以实现各要素的最佳配置。从企业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主要从理顺生产要素、淘汰落后产能、扩大有效市场供给等方面提升供给侧质量。从宏观角度看,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促进供给侧质量不断提升,在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优化供给侧结构,使资源配置最优、服务最优、产品最优,使供给结构可以灵活地与需求侧相适应,使企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整体素质。
(二)企业杠杆率
通常情况下,企业杠杆率就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用企业总负债水平和总资产的比例来表示,经常用来衡量企业债权经营水平。
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总资产,或者降低总负债。然而,总资产包括总负债和企业所有者权益,如果减少总负债和企业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负债率也会降低。因此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能单纯的以企业价值变化作为依据,更需要确保不能通过减少股东利益的方式来降低资产负债率。
有息资产负债率一般用企业有息负债和总负债的比值来表示,也就是企业总负债中企业为负债支付的利息所占的比例。企业负债一般包括有息和无息两种负债类型,有息负债通常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偿债压力,也被称为“实际负债”,因此分析有息资产负债率与负债的比例对公司消除“实际负债”非常重要。
(三)企业去杠杆
本文分析的去杠杆是指企业降低财务杠杆水平。财务杠杆的本质就是通过借债筹措资金用来支撑企业运营和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在一定的息税前利润前提下,因为借债引发的利息成本支出是不变的,如果企业的息税前利润水平上升,其利息费用负担会相应降低,利润水平随之上升,企业股东所得利润增加,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财务杠杆通常用企业资本结构和资产负债率来表示,并且财务杠杆率水平和企业财务风险、经营收益之间密切联系。因此,企业必须慎重运用财务杠杆,以此控制财务风险水平。企业还需对杠杆水平进行控制,杠杆率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企业亏损,充分权衡风险和效益,使之达到均衡,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
二、理论基础(一)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时间较长,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基础是利益最大化的相关理论,在这一理论形成初期包括了经典的净收益以及净营业收益两个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当前负债水平与综合收益存在反比关系,企业价值水平达到最高点,企业就会达到%的负债率。净营业收益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没有必然联系,企业净营业收益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存在最理想的资本结构。
但是这两种观点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水平上,没有相关数据分析或者实际案例予以支撑,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资本结构理论都保持原有内容。到上个世纪中期,有学者提出了MM理论,这一著名理论根据是否考虑企业所得税而分为两种理论。不考虑所得税的理论认为,企业不需要缴纳所得税时,那么企业价值和负债水平相互独立,没有关联性,这也说明企业的价值不会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
但是,企业如果需要考虑所得税利息,那么企业负债水平增高就会导致企业价值增加,表明企业价值与其负债水平正相关。MM理论是在严谨的论证基础上得出的一个结论,为后来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理论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因此,学者们以此为切入点开始研究企业的资本结构问题,并提出了最优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用负债的方式取得企业税后利益水平存在一个上限,在举债上限前的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价值;但是如果超过了负债上限,在企业负债增加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ji企业破产,企业价值严重受损。二十一世纪初研究领域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被视为是资本结构理论的有力补充,因此这一理论也被称作后资本结构理论。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可知,企业融资渠道中内部渠道为最佳选择,债务、债权、股票等形式是次要选择。但是企业融资过程中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影响,资本结构规律无法对其进行充分解释。针对这一问题,信息传递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也就是用企业内部因素对资本结构问题做出解释,弥补了由于传统理论忽略企业内部因素的重要性而产生的弊端。
上述资本结构理论指出,企业应对资本结构的确定慎重考虑,并以合理的手段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企业价值,完成“去杠杆”或“加杠杆”。本文将在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上,分析案例公司在“去杠杆”前后融资结构的变化,以及融资结构改变带来的效果。
(二)资本成本理论
关于资本成本的研究中,经济学家选取的角度主要包括宏观角度和风险角度两种,并确定了根据市场利率计算资本成本的方法。一八〇九年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资本成本就是利息率的观点。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资本成本已经是企业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无论是预算编制还是决算,都要使用资本成本这个指标。
这种情况表明,资本成本已经从经济学领域延伸到了财务领域,且财务管理范围内的资本成本包括投资成本和融资成本两部分。MM理论提出后,负债经营开始受到企业重视,为准确计算债务成本提出多种有效方法。与此同时,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为资产资本定价建立了相关模型,并将其广泛应用到了财务领域,例如计算普通股的资本成本。
现阶段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都将加权资本成本设置为折现率,而在实际计算之中,还需要考虑到公司多种资本结构因素,例如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波动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进行计算,以此提高计算结果的参考价值,为公司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不同资本来源伴随着不同类型的风险,对应的资本成本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企业普遍采用发行股权和借债两种融资方法,前者产生的成本是股东收益,可以用股东报酬率对成本进行计算,而债务融资可以根据借款利率直接得到借款利息。
股东与债权人相比较而言承担的风险水平更高,因此要求的报酬率更高,企业既要保证报酬率达到股东满意,又要将其控制到合理标准上,能够在控制资本成本的同时也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为企业带来相应的利润。本文在研究中涉及到的资本成本理论,主要是指资本成本构成中的融资成本。在该理论基础上,分析案例公司如何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以达到去杠杆效果的路径。
(三)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风险管理理论,第二阶段为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第三阶段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第三阶段理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理论突出价值创造,另一部分突出风险决策,两者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都是市场化机制。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第三阶段理论基础上提高了风险决策水平的重要性,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达成提供全面保障。
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多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外部条件变化、负债水平和成分不科学、存货管理不规范、应收账款科学管理机制缺失、缺少内部控制机制和企业风险重视程度较低等。本文从企业经营状况角度分析了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和方法,重点分析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企业内部因素——企业负债和企业存货管理。企业负债结构不科学会导致严重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