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生命无价,医者敬业有情。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胸外科、介入科、血液科、血管外科、影像科、超声科等多学科(MDT)团结协作,成功挽救了一名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
一名78岁食道癌术后3天患者,突发气促、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立即转入重症医学科并第一时间行床旁心脏超声检查,高度提示肺动脉栓塞。
在影像科支持下急查肺动脉CTA,明确肺动脉右主干闭塞及多发分支堵塞;
在超声科协助下急查下肢血管彩超,提示多发深静脉血栓,紧急制定抢救方案;
由介入科先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并进行溶栓治疗。
由于患者高龄、食道癌术后仅3天,溶栓导致出血的风险极大。重症医学科与血液科、胸外科、血管外科多学科联合会诊后决定予半剂量阿替普酶溶栓,后续低分子肝素抗凝,历经20余天的积极抢救,患者转危为安后痊愈出院。
治疗前
治疗后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俗称“肺梗”,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在美国死亡率排在整体死亡原因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疾病。
此案例快速明确诊断,抢救及时,安全转运护送检查,使得患者的生命得以挽回。
重症医学科翁钦永主任、陈存荣副主任总结此次救治成功的经验以下几点必不可少:
1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在未来医学的发展中,对危重患者的救治必经相应的医疗体系支持完成。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重症医学科为平台,多学科参与,整合优化医疗资源,为涉及多系统疾病患者寻求最优治疗方案。
2针对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病因学的快速识别几年来,重症医学科对呼吸及循环衰竭的诊疗积累很多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形成了一整套的诊疗规范,确定了较成熟的诊疗流程,为原发病的诊断和尽早病因学治疗创造了先机。
3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床旁心脏超声检查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查手段。在肺动脉栓塞中,超声通过对心脏及大血管的检测,对心脏功能、有无梗阻因素、容量变化、心脏与静脉血管的容积、血流速等提供重要的临床参数。本例病人胸骨旁短轴明显提示双“D”征,右室急性扩张,右室内径大于左室内径,肺动脉高压,对明确肺动脉栓塞起了关键作用。
4重症患者的安全转运该病人在抢救期间3次外出,路途遥远,都是在机械通气、氧合指数极差、血液动力学等不稳定状态下进行。重症医学中,重病患者的检查与转运是一项重要的支撑技术,包括对患者的全身状态评估、转运风险、人员物品准备、突发情况应急方案等,医务人员制定了完备的转运检查保护病人方案,确保了患者在检查、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5与家属积极沟通,获得家属的支持几年来在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一直把与家属的沟通作为重症医学科重要工作对待,对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包括用药、检查目的等,每天及时与家属沟通,让家属和医务人员一起面对疾病与死亡的挑战,建立互相信任、合作共赢的医患关系。
此次成功的抢救,重症医学科充分发挥了科室间的MDT合作,才能准确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到精确治疗,为抢救危急患者的生命搭建了一条绿色通道,也使我院抢救危重患者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重症ICU陈钧年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