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67岁,患有高脂血症,肥胖(BMI34),既往有吸烟史,焦虑,并有临界高血压。患者因活动后呼吸困难3天到急诊科就诊。患者主诉就诊前数小时出现焦虑、胸膜疼痛,但无咯血。患者没有肿瘤、静脉血栓形成、近期手术、创伤或入院史。长期用药包括氟西汀,阿托伐他汀,维生素D,镁和烟酸。
体检显示,BP/82mmHg,脉搏bpm,呼吸频率18bpm。室内空气下,血氧饱和度为96%。双肺听诊呼吸音清。心脏听诊未闻及额外心音或心脏杂音。肢体检查无特殊,无下肢肿胀或腓肠肌压痛。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Hbg/L(参考范围-g/L),血小板计数x/μL(参考范围-?×?/μL),血清肌酐1.26mg/dL(参考范围0.6-1.2mg/dL。胸片正常。主治医生初步诊断为肺栓塞(PE)。根据2级Wells评分,患者罹患PE的验前概率是可能的(心率为1.5分,除PE外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较低,为3.0分)。因此未行D-二聚体检测。患者CT肺动脉造影(CTPA)的结果如表。
下一步应进行?
A、排除PE,进行其他可能的诊断检查
B、行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
C、行肺通气灌注显像(V/Q)或肺动脉造影
D、进行D-二聚体检查
答案:A
检查特点CTPA是诊断PE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检查。不同于V?/Q?扫描,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CTPA可以直接观察肺动脉循环情况。CTPA应与验前临床概率评估联合使用。PE诊断CTPA的标准包括:(1)由于中心型充盈缺损造成的血管腔显影降低;(2)横断面扫描显示周围有造影剂包绕的部分充盈缺损,或纵向影像显示中心型充盈缺损与动脉血管壁之间有造影剂;或(3)血管腔内周围型缺损,与动脉形成角度。
一项精确研究显示,与肺动脉造影(PE诊断金标准)相比,CTPA诊断PE的准确性极佳(敏感性%,特异性89%)。一些研究显示,CTPA结果阴性者不接受治疗,3个月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较低(1.2%,95%CI0.8%-1.8%),这与肺动脉造影结果风险相似,CTPA可以较安全的排除PE诊断。
CTPA结果应当使用标准格式进行报告,以便评估检查质量。提供的信息应当包括检查总体质量,肺动脉增强是否充分,能够可靠排除PE的解剖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影响扫描质量的伪迹或其他因素。如果存在PE,应当报告栓塞的部位及血栓最近端水平。
虽然本例患者有CTPA的指征,但对于PE可能性较低的患者(Wells模型PE概率13%),应行D-二聚体检查。如果验前临床评估概率为可能性较低,则D-二聚体结果阴性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大约1/3疑似PE的非住院患者(常为急诊患者)在不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即可排除PE。
检查结果用于此患者患者CTPA检查PE为阴性结果。此患者无需进行PE影像学检查。尤其是,一项meta分析显示,无需要求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及CTPA结果同时为阴影以排除PE诊断。考虑到排除PE(答案A),并进行其他诊断评估。
其它替代性诊断本例患者的其他选择包括行V/Q扫描。这种检查的常见缺点在于很多患者的结果并不确定。但是,基于V/Q制定的诊断流程证实与CTPA同样安全有效。
与CTPA相比,V/Q?扫描有以下优点:肾脏功能衰竭并非禁忌,没有造影剂引起的风险,射线暴露较低。V/Q?扫描有可能解释关于CTPA过度诊断PE引起的担忧。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对疑似PE患者的两种诊疗策略(CTPA与V/Q?扫描)。结果显示,CTPA组确诊PE的病例增加5%(19%vs14%),但排除PE后3个月内血栓栓塞的风险无差异。美国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采用CTPA检查后PE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而患者死亡率仅有微小改变,病死率较低,符合过度诊断。CTPA与肺动脉亚段PE诊断比例增加相关,具有临床争议。
患者预后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并评估肌钙蛋白水平后,未改变用药并出院。诊断为焦虑增加,6个月随访时病情稳定。
临床总结*CTPA应当用于疑似PE,并且验前概率较高或D-二聚体检查结果阳性的患者
*CTPA结果阴性能够可靠地排除PE,并且可能提示为其他诊断
*基于V/Q扫描的诊断流程是可靠的诊断选择
*基于CTPA诊断肺动脉亚段PE的临床相关性和管理仍存争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