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

1

血栓形成的原因

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1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静脉壁的损伤各种因素损伤静脉血管壁,导致或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者为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3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态,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等,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

2

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征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

3

临床分期

急性期:发病后14天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后15~28天之间;

慢性期:发病28天以后;

后遗症期:出现静脉功能不全(血栓后综合征)症状;

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4

诊断

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生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

5

治疗措施

急性期、亚急性期的治疗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亚急性期治疗主要是介入处置,即于血栓内置入溶栓导管,经其行溶栓治疗。介入治疗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血栓经溶栓药物应用后可能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块状,并脱落,形成拴子,其随血流向心脏回流,然后进入肺动脉。小的栓子可以短期内引起患者胸痛、胸闷、憋喘的等肺栓塞症状,大的拴子如果阻塞肺动脉主干,将危及患者生命(一般在10~30分钟内患者因“窒息”而死亡)。因此,在溶栓治疗前应于下腔静脉内(血栓的近心端)放置过滤器,预防大块栓子进入肺动脉。2)置管溶栓治疗血栓形成后,下肢深静脉内完全被血栓充填,血流不能从其中经过,全身应用药物后,因流动的血液不能与血栓充分接触,溶栓效果很不理想。介入治疗是通过合适部位穿刺,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内置入导管,先行血栓内“开通”一条细小通道,让静脉血流从血栓中通过,然后以溶栓药物经导管加压注入血栓内,促进血栓消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的关键是是否能够成功于血栓内置入导管,而合适的穿刺入路是置管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目前,穿刺入路主要有:经颈静脉,经对侧股静脉,经患侧股静脉上行穿刺,经患侧腘静脉上行穿刺,经患侧股静脉下行穿刺等,其中,经腘静脉上行穿刺更符合本病生物学特性,是目前置管方案的首选。

专家档案

唐申军●医院介入科主任医师兼任云南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介入医学峰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擅长:肿瘤介入治疗及外周血管疾病个体化综合介入治疗(包括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分子靶向等)、肿瘤相关疾病治疗。具备精湛的临床和实践经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bf/92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