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学习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几乎是必考内容。
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使用,固定资产的价值是在长期使用中逐渐转移的,因此,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构成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内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后续支出与减值。
##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在使用寿命内进行系统的分摊,这部分使用价值构成应计折旧额。有些固定资产无使用价值时可能还会产生处置收益,这部分价值不是使用价值的构成部分,属于残值,再考虑处置发生的损失后,构成净残值。应计折旧额还需要考虑固定资产的减值,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部分意味着无使用价值,不再属于应计折旧额的部分。
企业应该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除非该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提前报废已无使用价值、处于更新改造过程中不再使用的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要么无使用价值,要么对使用价值的分摊已经完成,要么在增加使用价值的状态,不计提折旧。单纯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仍然要计提折旧,原因是虽然未使用不存在实物的价值损耗,但可能存在过时、技术水平下降等经济性的损耗。
由此可见,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包括固定资产的原价、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该在确认固定资产的同时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并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进行复核,确定前期估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是否符合该固定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不符合时要进行变更,对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的变更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根据固定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对应计折旧额在使用寿命内进行系统的分摊,会用到特定的折旧方法,折旧方法的选择与固定资产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有关。通常采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工作量法、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为了简化核算,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核算绝对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运用各类折旧方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1.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按当期发生多少工作量来计算折旧的方法。需要计算单位工作量折旧额,也就是应计折旧额与总工作量的比例,再根据当期发生的工作量与单位工作量计算当期应计提的折旧额,用公式表示为: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
月折旧额=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2.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分摊到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在使用寿命内各期计算的折旧额均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1/预计使用寿命)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与下面介绍的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方法,前期计提的折旧额大,后期计提的折旧额少,目的是让固定资产的成本在使用寿命内加速得到补偿。
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预计净残值,每年计提的折旧是按每年固定资产的净值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固定资产折旧的金额按预计的使用寿命双倍分摊。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余额指的是固定资产原值减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净值,双倍指的是2倍的(1/预计使用寿命)。用公式表示为: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预计使用寿命)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按固定资产的余额双倍折旧,为防止使固定资产的净值降低到其预计净残值以下,在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改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即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将应计折旧额按使用寿命内各年尚可使用年限的不同加速折旧的方法。年数总和法各年折旧率依据各年尚可使用年限的不同而不同,各年折旧率是以预计使用寿命年各年的尚可使用年限之和为分母,以当年尚可使用年限为分子计算的。用公式表示为: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尚可使用年限÷各年尚可使用年限之和)
假如一个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是五年,在年限平均法下,各年的折旧率是1/5,也就是3/15,而年数总和法下各年的折旧率分别为5/15,4/15,3/15,2/15,1/15。可见,年数总和法和平均年限法的区别在于应计折旧额在各年的分配不同。年数总和法以前期分配的折旧额大,后期分配的折旧额小。平均年限法是各年平均分配。
双倍余额递减法相比于年数总和法在前期分配的折旧额更大,后期分配折旧额递减的速度更快。
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按使用固定资产受益的对象不同在贷记累计折旧分别计入相关成本和费用,一般情况下,基本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制造费用,管理部门包括生产管理部门用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管理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销售费用,经营出租固定资产折旧借记其他业务成本,未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记入管理用。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核算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计提折旧外,固定资产由于使用时间长、价值大的特点在其使用寿命内还会产生与固定资产使用相关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核算解决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问题。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如果是为了保持固定资产的产出能力或者为了保持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该类后续支出应该费用化,比如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维护费用。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如果是为了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可能通过使用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该类支出应该资本化,比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费用。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化。在会计实务中,哪些大修理费用能够资本化,哪些大修理费用必须费用化,需要进行综合判断。考试时,题干会明确告知符不符合资本化条件。
固定资产费用化的后续支出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存货成本。一般的,生产车间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记入制造费用,生产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记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记入销售费用。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最重要的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核算流程为:
1.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停止折旧
2.更新改造过程中耗用的材料、人工、其他费用计入在建工程
3.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
4.更新改造完成,由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5.重新确定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
6.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原价、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