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速看,请在WIFI下观看)
房颤,医学上也叫心房颤动,是心律失常症状之一,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病人数也越来越多,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房颤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因此及时治疗很重要,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中风的危险。
近日,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杰走进《健康大课堂》为广大网友普及房颤的相关知识。
房颤的定义
首先,杨医生为大家普及了房颤的定义。杨医生指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房室传导存在时)。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且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呈现递减传导,造成极不规则心室律以及快速或缓慢心室率,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故病人常有心悸、头晕或胸闷等症状,并且易发生脑中风。
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持续时间1年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容易复发者。
当前房颤大环境介绍
就目前来看,全球房颤患病人数万,我国现患人数达万以上,到年将增加2倍据,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高。年龄在16-50岁的健康男性中房颤发生率为0.02%—0.%,包括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成人房颤患病率为0.3%—0.4%。65岁以上老人房颤的发生率为3%—5%。60岁后每10年发病率增加一倍,80岁后发病率可达8%—10%。是脑中风重要因素。
房颤的病因
房颤按照有无基础器质性疾病可分为病理性房颤和特发性房颤:
其中,病理性房颤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外科手术、心力衰竭、肺动脉栓塞等和家族遗传性还有药物等。
而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
房颤的检查诊断方法
得了房颤之后,有经验的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听诊可初步诊断房颤,确诊需要心电图检查;对于房颤短暂发作难以捕捉到的患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明确房颤后一般要建议行胸片、心脏彩超、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必要时行冠脉CTA及冠脉造影、心脏MRI等明确病因检查,还有经食道心超了解新房血栓等。
房颤的症状及危害
得了房颤都会有哪些症状呢?杨医生介绍到,第一,心悸:感到心跳加快,伴有乏力或感劳累。第二,眩晕:头晕眼花甚至昏倒。接着是胸部不适:心前区疼痛、压迫感或者不舒服。第三,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时心脏排血量减少四分之一以上,甚至达到50%,尤其同时存在心室功能有损害时。房颤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诱发心肌缺血。由于心房失去收缩能力,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后引起脑栓塞或其它外周血管栓塞。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病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平均每年5%,占脑梗塞的10%—15%;有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病人,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是没有房颤的5—7倍,当心脏有瓣膜病时(如风湿性心脏病),发生比例更高。房颤病人每年发生脑部血栓栓塞的危险为5%左右,房颤导致的血栓占脑梗塞的10%—15%,房颤后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房颤的治疗方法
得了房颤之后,该如何进行检查以及治疗呢?杨医生说,首先要对患者评估栓塞危险,采用CHA2DS2-VASc的科学评分体系,了解患者是否有中风高危因素,如果评分》2分,我们建议首先抗凝治疗预防体循环栓塞如脑中风,这也是最重要的。
其次,要明确房颤的病因及分类,对症下药,行相关的检查如冠脉CTA、冠脉造影、心超、血液相关检查、基因及药物靶点基因检测等。
治疗的时候,医生首先考虑药物治疗:抗凝治疗预防栓塞,除华法林等经典抗凝药物意外,我院还有新型的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主要根据病情选择;药物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如可达龙、普罗帕酮等;控制心室率等药物治疗,结合中西医药物治疗改善症状。
其次进行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以考虑无痛麻醉后行直流电复律,必要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起搏器等治疗;如抗凝有禁忌症等情况可以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等治疗。总之根据病情综合判断,提出一个全面的治疗方法,长期随访治疗。
完整视频,请猛戳,建议在WIFI下观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