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看科学规范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CTA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诊断、评价患者血管疾病的重要凭借之一;CTA的应用对影像学科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影像技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影像学科来源于临床亦服务于临床,为指导广大放射技师更好掌握并规范化使用CTA,优化CTA成像和报告的质量,从而为心脑血管医师评估、诊断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最终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年11月20日,GE药业携手《门诊》杂志特邀吉林省多位放射科专家以及护理技师,基于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结合经典病例,从理论到实践为广大临床医师打造了一场精彩学术盛宴,共同促进我国影像学领域的发展。(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观看精彩回放)

本期会议医院刘威武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同时邀请医院范晓飞技师、曹靖惠护士长、医院石光技师、医院刘杰技师、高丽华护士长、医院冯仪男技师莅临线上讲课,并邀请医院朱万安教授、医院吕忠文教授担任主持并参与线上讨论与点评。

主席致辞

GELIVEONLINE

作为本次大会主席,刘威武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本次第三届吉林省护理技师论坛的谢意。随后指出,医学影像检查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医学影像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科学和规范的利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本着该宗旨,我们和GE公司共同举办了本届论坛;同时,我们也有幸邀请到了高丽华护士长、曹靖惠护士长为我们分享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案,医院技师和护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影像检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及安全医院。基于临床实践的碘对比剂相关ADR识别、处理及建议

GELIVEONLINE

几乎所有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药物不良反应(ADR),而实际上对比剂的ADR在各大类药物中较小(仅0.91%),通过采取合理措施可将其ADR降至最低。曹靖惠护士长指出,在不良反应的识别上,应当注意注射药物后30分钟内为不良反应的高峰期,90%严重和致死性反应发生在注射后的20分钟内,60%严重威胁生命的不良反应5分钟内开始出现轻微症状。为此,针对所有患者,应在使用对比剂后留院观察30分钟,且应配备急救药物和仪器;针对高风险患者,应注意风险评估并做好各项处理措施。

ADR分级处理原则如下:(1)轻度症状时应停止给药,一般无需处理,多饮水,可自行缓解;(2)中度症状时应积极对症治疗,继续观察,必要时转到急诊科继续诊治;(3)重度症状时必须就地紧急抢救,行心肺复苏、抗休克治疗,通知急诊科、麻醉科参与抢救,必要时转移至急诊抢救室继续治疗。另外,在针对不同类型ADR的处理措施方面,曹护士长也对不同严重程度的过敏性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荨麻疹、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及低血压)、血管空气栓塞、对比剂迟发性反应、对比剂肾病、对比剂外渗等给予了详细阐述。

以下12点ADR管理的建议可供临床医师参考,包括:

了解ADR发生的几率和常见典型症状;掌握ADR发生的时间;明确ADR的发生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掌握对比剂使用的绝对禁忌症;认识使用对比剂的高危因素;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短期内重复使用碘对比剂;掌握对比剂风险规避原则;检查期间更应密切观察;掌握ADR的鉴别与诊断;提高急救和法律意识并加强培训;建立对比剂外渗护理跟踪记录及不良反应随访表。

总之,使用碘对比剂并不可怕,只要针对其不良反应在使用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遵循指南给予的原则进行及时治疗,相信将给更多的对比剂使用患者带来更大的安全性。

精彩点评

朱万安教授:正如曹护士长所言,当前对比剂的用量日益增加,尤其在CT检查中,碘对比剂的使用呈倍数增长,因此不论是技师还是护师,都应对对比剂的药物不良反应熟知。曹护士长基于临床实践阐述了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分型、表现、识别及处理,这些经验的分享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将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头部多模态CTA检查规范

GELIVEONLINE

多模态CT采集流程包括平扫CT(NCCT)、CT灌注成像(CTP)和头颈部CTA三部分,质控内容包括采集策略、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数据后处理相关问题。石光技师首先对PROTECT项目(即基于多模态CT预测模型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通治疗预后项目)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其对头颈部血管的相关解剖包括颈部、Willis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颅内血管、颅内动脉供血区进行了详细阐述。头部多模态CTA检查适应于神经内科卒中绿色通道患者,检查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做好射线防护,并说明注意事项,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先进,必要时采用头部固定带制动,定位线位于双乳头连线。本科室采用PHILIPSBrillianceiCT,扫描序列HEAD-STROKENEW,扫描流程为NCCT-CTP-头颈部CTA。NCCT主要用于排除出血等非卒中情况,并发现病灶;CTP扫描范围80mm,范围覆盖病灶区域,注意将患者头部摆正;头颈部CTA采用阈值触发扫描,监测点位于气管分叉下1cm层面的降主动脉,触发阈值HU,扫描范围主动脉弓至颅顶。在扫描参数方面,(1)NCCT采用的是螺旋扫描,转速0.75,扫描层厚5mm,螺距0.,管内压kV,管内流mA,重建层厚1mm,Doseright指数32,迭代重建算法采用iDose3级和iMR1级;(2)CTP采用80mm轴扫,转速0.5,扫描层厚2.5mm,管内压80kV,管内流80mA,未采用DoseRight,迭代重建算法采用iDose3级,灌注扫描在注射后5s开始,扫描30个循环,每个循环2s,总计扫描60s;(3)头颈部CTA采用螺旋扫描,转速0.5,扫描层厚和层间距0.67和0.34mm,螺距1,管内压kV,管内流mA,未采用DoseRight,迭代重建算法采用iDose3级和iMR1级。另外,在检查注意事项方面,检查前应熟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排除标准(年龄除外)、是否孕妇、服药情况、甲状腺功能和肾功能,检查中须注意将患者头部摆正,行常规增强CT扫描时应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异物、做好放射防护等,严格执行对比剂注射标准、填写对比剂注射相关信息。质控对于最终结果分析尤为重要,检查中应做到将患者的体位、定位摆正,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异物,摆正头部。精彩点评朱万安教授:石光技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其工作经验,包括头颈部的解剖、头部多模态CTA检查规范及质量控制,其中检查规范部分石光技师做了很多工作,对各参数进行了多次修正,才有了现在的规范,相信该医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头部灌注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

GELIVEONLINE

目前灌注方法包括CT、MR、SPECT、PET、USG、Xenon-CT,本授课主要涉及常用的CT和MR灌注。刘杰技师表示,CT的主要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以GERevolutionCT头部灌注检查流程为例,(1)询问:了解患者有无碘对比剂过敏史和肾功能情况等;(2)准备:18~20G留置针,于手背静脉/肘前静脉穿刺,造影剂加热至37℃,流速4~5ml/s,造影剂50~55ml+冲管盐水;(3)摆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听眦线或颅顶;(4)主要参数:头部平扫,管内压kV,管内流mA,扫描标准算法重建5mm;(5)后处理:采用指定软件对CBF、CBV、MTT及TTP进行数据处理。MR灌注成像较常用的有两种方案: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和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进行DSC时,因GRE-EPI序列几乎对所有管径血管中的对比剂引起的信号变化均敏感,故应优先选择。ASL主要包括PASL、CASL及pCASL,临床中pCASL因标记效率高、信噪比高、射频能量沉积少且无需额外硬件设备而被广泛应用。以GEMRDSC和3DASL检查流程为例,(1)询问:了解患者有无磁共振禁忌症,去除假牙;(2)准备:18~20G留置针,于手背静脉/肘前静脉穿刺,流速4ml/s,造影剂0.2mmol/kg+冲管盐水;(3)摆位:使用头颈联合线圈,患者佩戴耳塞/耳机,肩部紧贴线圈,左右居中,头部不能旋转,用垫子固定好,下颌内收,定位中心位于鼻根或眉间,激光灯经过眼睛时必须闭眼,进床至扫描中心;(4)DSC扫描序列为3-pIIoc、CalibrationScan、A×DWI/T2/T2FLAIR/TIFLAIR、A×PWI50Phases,ASL扫描序列为3-pIIoc、CalibrationScan、A×3DASL、A×DWI/T2/T2FLAIR/TIFLAIR;(5)数据处理。最后,刘杰技师从临床病例出发,对灌注成像应用于脑血管疾病中评价血管狭窄后灌注的改变、明确缺血伴暗带、脑血管病和其他疾病的鉴别,应用于脑肿瘤性疾病中对脑肿瘤鉴别、胶质瘤术后改变与复发鉴别、胶质瘤WHO分级进行了一一阐述。精彩点评朱万安教授:众所周知,通过灌注检查可了解组织血液动力学和功能的改变,当前灌注检查在脑缺血性疾病和肿瘤术前术后的评估中应用非常广泛。刘杰技师介绍了灌注的概念和方法,并详细介绍了CT和MR头部灌注的检查流程及灌注的临床应用。相信刘杰技师的分享将对于拓展我们的科研方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碘对比剂的外渗预防与处理进展

GELIVEONLINE

输液治疗在给患者带来治疗改善的同时,还可能引发外渗等不良事件,提前做好预防和处理准备是关键。高丽华护士长表示,PVC穿刺时应注意: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具有疤痕、炎症、硬结的静脉;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儿童首选头皮静脉穿刺。

同时,应严格遵照碘对比剂外渗预防流程进行操作:(1)增强CT检查前进行健康教育;(2)外渗风险评估。如无风险,按标准执行碘对比剂注射;如有风险,告知主管医生,并进行外渗风险红色标识;(3)密切观察;(4)降低碘对比剂注射速率;(5)评估、宣教;(6)如未出现外渗,安返病房;如出现外渗,参照外渗管理流程。当出现对比剂外渗时应遵循以下处理原则:立即停止注射;24小时内间断局部冰块冷敷;48小时内抬高患肢;0.05%地塞米松湿敷,减少体液渗出,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可至外科会诊。最新对比剂外渗处理方法不主张封闭,除了泊类(奥沙利铂)、植物碱类(长春新碱等)外,可直接使用冰盐水ml+地塞米松40mg局部湿敷4~6小时;夜间改用水凝胶或水胶体敷料或赛肤润,观察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情况,抬高渗出肢体至心脏水平。常见正确处理方法包括0.05%地塞米松湿敷、利多卡因冷湿敷、如意金黄散湿敷、喜辽妥或土豆片贴敷;错误处理方法包括采用50%硫酸镁和95%酒精进行处理。精彩点评

吕忠文教授:高护士长从药物外渗的概述、预防、处理及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外渗几率较高,临床医师普遍经历过该现象。感谢高护士长分享如何预防和处理碘对比剂外渗的基本原则!

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案及流程

GELIVEONLINE

冯仪男技师分享了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案及流程。对于怀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首选CT平扫;对于发病4.5h以内、无出血患者行CT检查、MR检查;CT检查模式流程为:CT平扫→CTP→CTA→图像后处理,MR检查模式流程为:DWI+SWI、T2FLAIR检查→MRA、ASL/PWI检查→图像后处理;最终出具诊断报告。急性脑卒中CT检查方案主要是一站式CT检查,可分为一站式一次扫描(NCCT+CTP+重建头CTA)和一站式二次扫描(NCCT+CTP+头颈部CT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R检查包括DWI、T2FLAIR、3D-ASL/PWI、TOFMRA。DWI检查目的为发现早期梗死;T2FLAIR序列可提供一个大脑解剖图像,显示微血管病变、水肿、陈旧性梗死及其他非缺血性病理等,对于醒后卒中患者,DWI病灶大于T2FLAIR则提示梗死时间小于4.5h,提示临床可以进行静脉溶栓;3D-ASL可显示脑血流量的降低程度,与DWI结合,可评估缺血半暗带;PWI检查目的为明确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TOFMRA检查可提供3DTOF血管图像,同时应重视观察原始数据,有助于判断责任血管病变。MR灌注成像的检查流程为:(1)层面选择全脑覆盖;(2)根据0.2ml/kg患者体重准备MR对比剂;(3)高压注射器流率设置为4ml/秒;(4)静脉穿刺针建议至少采用20GA×1.16IN(1.1×30mm)规格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自右侧肘正中静脉穿刺;(5)启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的同时进行MR灌注扫描;(6)图像处理需提供CBF、CBV、MTT和TTP参数图。由于住院时间延迟或不确定发病时间,导致一部分患者被排除在溶栓治疗之外,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可能长达24h,将时间作为溶栓治疗的纳入标准存在局限性,因此临床医师应将“时间就是大脑”的观念转变为“影像就是大脑”,借助多模式影像学评估惠及更多的卒中患者。精彩点评

吕忠文教授:目前,医院一站式多模态CT检查或者多模态MR检查是放射科标配的对于急诊脑卒中的检查手段,现在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ys/73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