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骨骼肌终极电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大小与乙酰胆碱释放量有关,
B.不存在时间和空间总和
C.由Ca+2内流产生
D.只去极化,而不出现反击化
A(1).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即终板膜)”组成。终板膜上有Ach受体,即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Ach囊泡破裂释放-Ach进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产生终板电位-总和达阈电位时-产生肌细胞动作电位。(2).可见终板电位是Na+内流直接产生的,而不是Ca2+内流产生,Ca2+只不过是导致突触小泡内Ach释放的因素而已。(3).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没有“全或无现象”,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比例;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综合;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4).终板电位以电紧张形式影响周围的一般肌细胞膜,使后者去极化,当去极化达该处膜的阈电位时,就会引起一次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不能传播,只能去极化而不能反极化.动作电位可以传播,既可去极化也可反极化.
.肝素的抗凝的机制是
A.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B.增强纤溶酶的活性
C.抑制血小板聚集
D.抑制凝血酶原激酶
A(1).抗凝血酶Ⅲ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灭活FⅨa-FⅫa,为最主要的抗凝物质,占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2).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但缺乏凝血酶Ⅲ时,其抗凝作用很弱。因此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后,可使后者的抗凝作用增加倍)。此外,肝素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而抑制凝血过程。
.某人的无效腔容量为,肺通气量为,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0次/分,其心输出量为时的通气/血流比值应为
A.0.8B.0.9C.1.0D.1.1
C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潮气量x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x呼吸频率=肺通气量-无效腔X呼吸频率=-X20=.故V/Q=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肺血流量=ml/ml=1.0.
.下列选项中,能引起呼吸商增大的是
A.长期饥饿B.患糖尿病
C.代谢性碱中毒D.肺通气过度
D呼吸商是指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O2量的比值。糖、脂肪、蛋白质的呼吸商分别为1.00、0.71和0.80,混合性食物的呼吸商一般在0.85左右。因此,根据呼吸商的大小可推测出能量的主要来源。长期饥饿者,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蛋白质的分解时,则呼吸商接近于0.8.在糖尿病患者,由于糖的利用障碍,呼吸商偏低接近于0.7。在肺过度通气、酸中毒等情况下,CO2大量排除,可使呼吸商变大(甚至大于1.00)。相反,在肺通气不足。碱中毒等情况下,呼吸商将变小。
.下列选项中,主要与毒蕈缄样有关的是
A.心脏活动加强B.支气管痉挛
C.胃肠道D.瞳孔扩大
B胆碱能受体可分为毒蕈碱受体(即M受体)和烟碱受体(即N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外周,M受体分布于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少数释放肽类或嘌呤类递质的纤维外)所支配的效应器、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以及骨骼肌血管的平滑肌细胞膜上。当M受体激活时,可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浓度,进而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及骨骼肌血管舒张。
.下列关于胰岛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糖的储存和利用
B.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
C.抑胃肽对胰岛素的分泌有调节作用
D.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和利用
D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维持血糖浓度稳态的主要激素。(1).对糖代谢的影响: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特别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并储存于脂肪组织中,从而降低血糖。(2).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胰岛素可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并转运到脂肪细胞贮存;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和脂肪酸;还可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分解。(3).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胰岛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并抑制蛋白质分解。(4).对电解质代谢的影响:胰岛素可促进K+、Mg2+及磷酸根离子进入细胞,使血钾降低。(5).在胃肠激素中,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抑胃肽均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下列关于小肠对铁的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胃酸可促进铁的吸收
B.维生素D可促进铁的吸收
C.亚铁易被小肠吸收
D.铁的吸收量与机体需要程度有关
B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内被吸收,很多因素可影响铁的吸收:(1).食物中的铁包括三价铁(Fe3+)和亚铁(Fe2+)。由于Fe3+易于与小肠分泌液中的负离子形成不溶性盐,如氢氧化物、磷酸盐、碳酸氢盐,因此不易被吸收。Fe2+不易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且PH高达8.0的情况下仍是可溶性的,因此易被吸收。(2).食物中的铁主要是Fe3+,不溶铁在较低的PH环境中易于溶解,因此胃酸可促进铁的吸收。(3).VitC可与铁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并使Fe3+还原为Fe2+,因此可促进铁的吸收。注意:VitD可促进Ca2+的吸收。(4).铁的吸收受反馈调节,铁缺乏时,脱铁蛋白合成减少,形成铁蛋白减少,而运铁蛋白受体的数量增多,因此Fe2+储存少而吸收增加;相反,铁供应充足时则吸收减少
.当刺激感受器时,如果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神经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此现象称为
A.传导阻滞B.衰减性传导
C.疲惫D.适应
D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种现象称为感受器适应。适应的程度可因感受器的类型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通常将感受器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血管是
A.皮肤血管B.骨骼肌血管
C.内脏血管D.脑血管
A几乎所有器官的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支配,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皮肤>骨骼肌、内脏>冠状血管、脑血管。在同一器官中,动脉中缩血管纤维的密度高于静脉,微动脉中最高,后微动脉中很少,到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已没有神经分布。
.从肾小球滤出的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主要形式是
A.CO2B.H+
C.HCO3-D.H2CO3
A从肾小球滤出的HCO3-约80%被近端小管重吸收,是以CO2的形式被重吸收的,而不是以原形吸收的。
.诊断早期妊成需测定的血或尿中的激素是
A.孕激素B.雌激素
C.卵泡刺激素D.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D(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由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妊娠早期胎盘绒毛组织形成后,合体滋养层细胞即大量分泌HCG,于妊娠8-10周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到妊娠20周左右降至较低水平,并一直保持到妊娠末期。因HCG在妊娠早期即出现,因此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母体血中或尿中的HCG浓度是诊断妊娠早期的一个指标。(2).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也能分泌孕激素,但于妊娠第6周才开始分泌,12周后分泌迅速增加,至妊娠末期达高峰,因此孕激素测定不能用于妊娠的早期的诊断。(3).雌激素是胎儿和胎盘共同参与合成的,因此,检测孕妇尿中雌三醇含量,可反应胎儿在子宫内的情况,如雌三醇突然降低,则预示着胎儿有危险或发生宫内死亡。
.影响突出前膜递质释放量的主要是
A.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B.突触蛋白Ⅰ磷酸化的程度
C.进入前膜Ca2+的量
D.突触小泡大小
C一个经典的突出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膜、突触后膜。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到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膜内。进入突触前膜的Ca2+可与轴浆中的调钙蛋白结合为4Ca2+-CaM复合物,通过激活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使结合于突触小泡外表面的突触蛋白Ⅰ发生磷酸化,并使之从突触小泡表面解离,从而解除突触蛋白Ⅰ对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递质的阻碍作用,结果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递质的释放量与进入神经末梢内的Ca2+量呈正相关。可见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进入突触前膜的Ca2+量。
.分子伴侣可以协助蛋白质形成正确的空间构象.下列分子中,属于分子伴侣的是
A.胰岛素原B.热休克蛋白
C.组蛋白D.DNA结合蛋白
B分子伴侣是细胞中一类保守蛋白质,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分子伴侣包括热休克蛋白和伴侣素两大家族。热休克蛋白属于应激反应性蛋白,高温应激可诱导蛋白合成增加,包括HSP70、HSP40和GreE三族。对某种自发折叠的蛋白质,热休克蛋白可促进需要折叠的多肽折叠为有天然空间构象的蛋白质。
.按照Chargaff规则,下列关于DNA碱基的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与C的含量相等B.A+T=G+C
C.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的组成不同
D.不同生物体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
D20世纪40年代,ErwinChargaff等采用层析和紫外吸收分析等技术研究了DNA的碱基。他们提出了有关DNA分子的四种碱基组成的Chargaff规则:(1).不同生物种属的DNA碱基组成不同。(2).同一个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的DNA具有相同的碱基构成。(3).几乎所有DNA,无论种属来源,其A-T、G-C摩尔数相同。这一规则预示着DNA分子中的A-T、G-C可能互补配对。Chargaff规则的阐明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Walson-Crick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先天缺乏琥珀酰COA转硫酶的患者若长期摄取低糖膳食,将会产生的代谢障碍是
A.酮血征B.高脂血症
C.低血糖D.苯饼酮尿症
A(1).脂酸在肝线粒体中经β氧化生成大量乙酰CoA合成酮体,但由于肝氧化酮体的酶活性很低,因此肝不能氧化酮体。肝产生的酮体,需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进一步氧化分解。心、脑、肾及骨骼肌的线粒体具有较高活性的琥珀酰CoA转硫酶,在有琥珀酰CoA存在时,可将乙酰乙酸(酮体的主要成分之一)转化为乙酰乙酰CoA,后者在硫解酶作用下,生成2分子乙酰CoA,最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供能。若患者先天性琥珀酰CoA转硫酶缺乏,则肝生成的酮体,不能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造成酮体在体内的堆积,形成酮血征。(2).苯丙酮尿症是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性缺乏,造成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为酪氨酸所致。(3).高脂血症是指血脂高于正常上限。(4)。血糖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血糖水平保持稳定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协调的结果,也是肝、肌、脂肪组织等各器官组织协调的结果。因此长期摄取低糖膳食,只要脂肪、蛋白质摄入足够,不一定导致低血糖。
.真核细胞中主要的复制酶是
A.DNA-polαB.DNA-polβ
C.DNA-polγD.DNA-polζ
DDNA复制是在DNA聚合酶(DNA-pol)催化下进行的核苷酸聚合过程。已发现的真核生物DNA-pol有5种,(1).DNA-polα主要作用是起始引发,能催化RNA链的合成,具有引物酶活性。(2).DNA-polβ复制的保真度低,可能是参与应激修复复制的酶。(3).DNA-polγ是线粒体DNA复制的酶。(4).DNA-polδ参与复制的起始和延长,在复制延长中起主要催化作用;此外,它还有解螺旋酶的活性。(5).DNA-polε在复制中起较读、修复和填补引物缺口的作用。注意: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在真核生物复制起始和延长中起关键作用。
.在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是
A.拓扑酶B.逆转录酶
C.解螺旋酶D.RNA聚合酶
B重组DNA技术的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特异序列,切割DNA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使DNA切口封闭;使两个DNA分子或片段连接DNA聚合酶Ⅰ:①合成双链cDNA的第二条链;②缺口平移制作高比活探针;③DNA序列分析;④填补3’末端反转录酶:①合成cDNA;②替代DNA聚合酶Ⅰ进行填补,标记或DNA序列分析多聚核苷酸激酶:催化多聚核苷酸5’羟基末端磷酸化,或标记探针末端转移酶:在3’羟基末端进行同质多聚物加尾碱性磷酸酶:切除末端磷酸基
.基因组是指
A.以转录组学为基础的研究领域
B.一种生物体具有的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
C.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领域
D.包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内容的科学领域
B(1).基因组是指一个有生命体、病毒或细胞器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在真核生物,基因组是指一套单倍体染色体DNA。(2).基因组学是指发展和应用DNA制图、测序新技术及计算机程序,分析生命体全部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
.下列关于GTP结合蛋白(G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膜受体通过G蛋白与腺甘酸环化酶藕联
B.可催化GTP水解为GDP
C.霍乱毒素可使其失活
D.有三种亚基α,β,γ
CGTP结合蛋白(G蛋白)是一类和GTP或GDP结合的,位于细胞膜胞液面的外周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G蛋白的共同特点是其中的α亚基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和GTP酶的活性(可催化GTP水解为GDP)。G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是以αβγ三聚体存在,并与GDP结合的非活化型;另一种是α亚基与GTP结合,βγ脱落的活化型。不同的G蛋白能特异的将受体和与之相适应的效应酶偶联起来。各种G蛋白的α亚基均有一个被霍乱毒素进行ADP核糖基化的修饰部位,并能改变G蛋白的功能。霍乱毒素能引起α的ADP核糖基化,α丧失GTPase活性,因此α维持在活性状态.
.下列因素中,与RAS蛋白活性无关的是
A.GTPB.GRB2
C.鸟甘酸交换因子D.鸟甘酸环化酶
D(1)Ras是一条多肽链组成的单体蛋白,由原癌基因ras编码。其分子量为21kD,因此也称p21蛋白,由于其分子量小于G蛋白,因此也称为小G蛋白。Ras是膜结合型蛋白,性质类似于G蛋白中的Gα亚基,它的活性与其结合GTP或GDP直接相关Ras与GDP结合时无活性,与GTP结合时有活性。(2)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导存在多种途径,酪氨酸蛋白激酶(TPK)体系为其中之一。细胞中的TPK包括位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型TPK和位于胞液中的非受体型TPK.受体型TPK-RAS-MAPK途径:催化型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自身磷酸化和磷酸GRB2和SOS。磷酸化的受体与GRB-SOS复合物结合,进而激活Ras蛋白,称RAS通路。(3)鸟甘酸环化酶为cGMP-蛋白激酶系统催化GTP转变为cGMP的酶,与Ras蛋白激活无关。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特异DNA序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反因体系内存在
A.DNA聚合酶B.特异RNA摸板
C.特异DNA引物D.特异RNA引物
C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在体外大量扩增目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工作原理是拟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5‘末端和3’末端相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复制机制合成新的DNA,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PCR的反应体系包括:模板DNA、特异DNA引物、DNA聚合酶(如TaqDNA聚合酶)、dNTP(原料)及含有Mg2+的缓冲液。注意:细胞内DNA复制的引物是其自身合成的RNA,但PCR所用的引物是体外合成的特异性DNA片段,且该引物的设计是PCR的关键。
.下列病变中,属于变性的是肝细胞浆内出现
A.MalloryB.HbsAg
C.HbcAgD.巨大病毒包涵体
A(1).变性,现称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肝细胞玻璃样变性时,前角蛋白在肝细胞质内,称Mallory小体,常见于酒精性肝病。(2).肝细胞滑面内质网池内出现较多的HBsAg颗粒,胞质不透明成毛玻璃样,称为毛玻璃样肝细胞,见于乙型病毒肝炎。巨大病毒包涵体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标志。
.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最常来源于
A.右心B.左心
C.主动脉D.髂动脉
B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栓子运行方向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最终停留在口径与其相当的血管并阻断血流。(1)。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随血流运行,常阻塞各器官的小动脉内。如栓子经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外动脉-下肢动脉(栓塞)。(2).来自右心及静脉系统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常造成肺栓塞。
.炎症病灶内血管发生速度持续反应时,血管内皮的主要变化是
A.细胞穿胞作用增强B.细胞变性,坏死
C.细胞迅速收缩D.细胞调亡
B炎症时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增高因素有:(1)。血管内皮细胞迅速收缩(C);即速发短暂反应,主要表现为炎症早期细静脉内皮细胞可塑性收缩,持续约15-30min,一般不影响细动脉和毛细血管。(2).内皮细胞骨架重构:主要表现为损伤后4-6小时出现内皮细胞收缩,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3).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即速发持续反应,主要表现为严重烧伤和化脓菌感染是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使之坏死脱落(B),发生迅速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在高水平上持续数小时-数天,直至血栓形成或内皮细胞在修复,可累及微循环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4).迟发型持续性渗漏:即迟发性延续反应,常见于某些细菌毒素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一般在2-12小时之后发生,持续数小时-数天,累及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内皮细胞凋亡或细胞因子作用有关(D)。(5).内皮细胞穿梭作用增强。
.下列肿瘤中,属于恶性肿瘤的是
A.无性细胞瘤B.骨母细胞瘤
C.多形性腺瘤D.奇胎瘤
A(1).由未分化、多潜能原始生殖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称为无性细胞瘤,来源于卵巢者称为卵巢无性细胞瘤,来源于睾丸者称为精原细胞瘤。(2).肾母细胞瘤是良性细胞瘤。(3)。多形性腺瘤是由腺组织、粘液组织及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常发生于涎腺,特别常见于腮腺。本瘤生长缓慢,但切除后较易复发。(4).畸胎瘤是来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全能细胞的肿瘤,往往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组织成分,属于真性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类,因此本题答案不严密。
.子宫颈CINⅢ是指异型增生细胞占据上皮的
A.下1/3B.下1/3---2/3
C.下2/3以上但未累及全层D.下2/3以上及原位癌
D(1).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属于子宫颈癌癌前病变,分Ⅰ、Ⅱ、Ⅲ级。Ⅰ级指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的下1/3;Ⅱ级指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层的的1/3-2/3;Ⅲ级指异型细胞超过上皮全层的2/3,但未累及上皮全层。(2)。应注意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区别和联系。CIN=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其中CIN-Ⅰ=Ⅰ级非典型增生;CIN-Ⅱ=Ⅱ级非典型增生;CIN-Ⅲ=Ⅲ级非典型增生+原位癌。
.特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A.克山病B.限制性心肌病
C.扩张性心肌病D.肥厚性心肌病
C心肌病多指至今病因不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一类心脏病,称为原发性心脏病,也称特发性心脏病。由于克山病病因至今未明,因此也属于心肌病范畴。目前将特发性心肌病分三级,即扩张性、肥厚性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扩张性心肌病占90%,是最常见的心肌病病类型。
.伴有恶性贫血的慢性胃炎是
A.巨大肥厚性胃炎B.慢性浅表性胃炎
C.疣状胃炎D.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D慢性胃炎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和疣状胃炎4类。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分为A、B两型。A型胃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胃炎,病变多位于壁细胞分布密集的胃底和胃体,壁细胞受累严重,因此胃酸及内因子分泌减少。由于内因子可促进VitB12的吸收,因此A型胃炎可导致VitB12的吸收障碍,引巨幼细胞性贫血。B型胃炎病变多位于胃窦部,无恶性贫血。
.有多量陷窝细胞出现的霍奇金淋巴瘤的亚型是
A.结节硬化型B.淋巴细胞消减型
C.混合细胞型D.淋巴细胞为主型
ARS细胞是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诊断意义的细胞,分为以下4型。其中典型RS细胞为镜影细胞,也称诊断性RS细胞,多见于混合细胞型。陷窝细胞也称腔隙细胞,多见于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
.一期梅毒的特征病变是
A.树胶样肿B.硬下疳C.梅毒D.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B后天性梅毒分一、二、三期,各期特点如下。一期梅毒的特征性病变为硬性下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