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方女士是江苏人,30多年来,由于肝胆管结石造成反复右上腹疼痛、畏寒、发热,使她痛苦万分。为此她先后接受两次开腹手术,但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医院求医未果,今年她和家人又赴上海找知名专家就医,教授不忍她遭受第三刀的痛苦,于是推医院找尹新民教授行微创手术。
4月20日,方女士和家人怀着希望不远千里来到长沙求医。尹新民教授亲自接诊,悉心询问,细察影像,发现第二次手术时当地医生已将十二指肠与胆总管作了吻合,但症状并无缓解。影像显示:肝内积气,肝内大量肝内结石以致左肝萎缩。如果不及时手术,将导致肝脓肿、败血症、甚至胆管癌。患者医院就诊,对于疾病的危害非常清楚,强烈要求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并要求一定要采取微创手术方式。
由于患者接受了两次开腹手术,基础条件差,入院后尹新民教授、李云峰副教授组成的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措施,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并充分进行术前评估。
4月29日,尹新民教授、李云峰副教授等人为其实施了第三次手术——腹腔镜下粘连松解、左半肝切除、第三次胆道探查、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拆除、肝门胆管整形、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
术中发现患者腹腔粘连紧密,手术操作举步维艰,尹新民教授团队以顽强的毅力,精益求精之精神,历时七个多小时,终于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微创手术,总出血不到50ml。术后无胆漏及出血等并发症出现。术后第一天即可以下床轻微活动,无自觉不适,病人和家属均感到非常高兴。
尹新民教授团队不负期望成功为方女士实施微创手术
2多科协作创神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5月1日是方女士术后第三天,她在病房散步时,突然感觉呼吸困难,并伴有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医护人员立即协助她卧床休息,并采取上氧、心电监护等治疗。给氧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仍不足90%,血气氧分压40mmHg。
??值班医生立即向上级医生汇报,考虑肺栓塞可能立即行抗凝治疗,同时迅速陪同病人前往放射科行肺部CTA检查。放射科开通绿色通道,迅速完成检查,CT结果提示肺动脉栓塞高度可疑。主管医生立即向科主任尹新民教授汇报。科主任尹医院,一边指示值班医生请呼吸内科、心内科、介入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超声科等科室紧急会诊。在排除过敏性、心源性、感染性呼吸困难后,结合患者的症状,会诊专家一致考虑诊断为“急性肺栓塞”。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临床急危重症,常发生于重大创伤、大型外科手术等患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症状不典型的特点,极易误诊或漏诊。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几乎为百分之百。
情况十万火急,尹新民主任边现场组织抢救,边将情况汇报给向华副院长,向华副院长立即调度全院各相关科室予以协助。一场与生命的赛跑由此拉开!超声科紧急为患者进行床旁彩超,找到了肺动脉栓塞的罪魁祸首为左下肢静脉血栓。在呼吸治疗组的协助下,医护人员携带转运呼吸机快速运送方女士至介入手术室。介入血管外科为方女士紧急安排了手术医生和手术间,由张永琎副主任医师等为患者施行“肺部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双肺动脉急性栓塞,随即为方女士实施“双肺动脉尿激酶冲击溶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患者肺动脉供血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立即回升,被送往重症医学一科继续治疗。
5月6日,患者从重症医学一科转回肝胆微创外科病房,并于5月21日顺利出院。??
介入术后,方女士在SICU接受治疗
急性肺栓塞常发生于重大创伤、大型外科手术等患者。起病急、变化快,且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或漏诊,如抢救不及时,死亡几乎百分之百。
该患者的成功抢救,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得益于医护人员娴熟的抢救技能,更得益于我院成熟的多学科协作联动机制,医院多学科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危重症抢救能力。
方女士对医护人员充满感激之情
方女士精神状态良好
医护人员与即将出院的方女士合影
健康提示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胆道结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普外腹腔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尹新民教授表示:方女士是不幸的,30年饱受病痛的折磨;但她又是幸运的,跨越千里最终从根源解除了痛苦,在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集全院之力的抢救。肝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非常高,常常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痛苦,必须尽早接受手术治疗。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肝胆管结石均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治疗,极大地减轻了手术的痛苦。多次开腹手术虽然给再次微创手术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最终我们还是不负患者期望顺利完成了手术。急性肺栓塞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常发生于重大创伤、大型外科手术等患者。起病急、变化快,且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或漏诊,如抢救不及时,死亡几乎百分之百。如果外科医生能够早期发现相应的症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早期采取急救措施,将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欲了解更多精彩资讯,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