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探究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

论坛导读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embolism)是年Cohnhein报告例右大脑中动脉栓塞的病人,尸检发现既有下肢静脉血栓,又有卵圆孔未闭(PFO),后经Zahn证实栓塞是经PFO而来,并称此栓塞为反常性脑栓塞(PCE)。本病不仅见于紫绀性先心,亦见于少数非紫绀性先心和肺动脉静脉瘘,更多的是PEO型的房间隔缺损。正常情况下的PFO,由于左房压力高于右房,加之PFO上尚有瓣膜样物复盖保护,一般不产生右向左分流,往往是无症状的。反常性栓塞指的是静脉系统和右心房血栓进入动脉系统,从而引起缺血性卒中和心、肾及外周系统栓塞。在患者解剖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当深静脉出现血栓,只可能会出现肺栓塞,而当心脏、肺动脉及肺静脉间及主动脉弓和肺静脉间存在异常通道时,静脉血栓可以到达脑部。反常栓塞通常被归类为隐源性卒中,实际上其发生率并不低。2病理机制

反常栓子的主要来源是深静脉,深静脉血栓通常位于髂静脉或下肢深静脉,但由于检查手段受限,也可能检测不出栓子来源。反常栓塞根据异常通道不同,大致可分为心内分流和心外分流两类。心内分流最为常见的便是PFO,其次为房间隔瘤(ASA)和室间隔缺损;心外分流可有肺动静脉畸形、肺动静脉瘘或主动脉弓-肺静脉瘘。此外,患者常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成人PFO的发生率多达5%~25%,尸检中发现25%~34%的成人存在永久的裂缝样缺损,即PFO。而孤立的ASA发生率约为2%~3%。

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是反常栓塞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临床上常见的异常包括凝血酶原基因GA和凝血因子VLeiden基因突变,同时与同龄对照组相比,GA突变更易出现青年卒中,使得卒中发生风险增加4倍,因此如果患者存在遗传相关的凝血功能异常,应当首选抗凝药而非抗血小板药。此外,近期手术、创伤和口服避孕药也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可能会促进反常栓塞的发生。

3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反常性栓塞诊断标准有4项:

◇无左心、动脉源的全身性和脑栓塞

◇心脏存在右向左分流和/或其它异常通道

◇有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或短暂性右心系统压力升高(右房压力高于左房)

◇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动脉栓塞

信源:心脏杂志.,32():-0.

4常见病因管理

.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

是最常见的一种反常栓塞,约占所有反常栓塞疾病的95%,它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成人生理状态下,由于左心房内压力大于右心房,卵圆孔是关闭的,但在特定情况下,右心房压力瞬间增高(如咳嗽、打喷嚏、快速下蹲、排便及排尿等),会导致卵圆孔开放,引起暂时的右向左分流。若静脉系统或心腔内有血栓,血栓可经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系统进入左心系统,导致体循环栓塞。

信源:心脏杂志.,32():-0.

PFO内可形成像通道样的结构,由于血液在通道内流速减慢甚至停滞,易导致原位血栓形成,均可导致反常栓塞。PFO诊断的方法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心内超声心动图(ICE)、螺旋CT以及增强磁共振等。研究称,TCD与TEE检出率最高,为PFO诊断的一线检查手段,但TCD敏感性最高。PFO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皮PFO封堵术以关闭分流通路为目的,因其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低,已经基本取代外科手术。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以防止血栓形成为目。一经发现临床还是建议性经皮PFO封堵术以降低反常栓塞发生率。

2.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

是指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合的缺损,分为卵圆窝型缺损、静脉窦型缺损、下腔静脉型缺损和混合型缺损,约占先心病的23%,男女之比约:3。在疾病的早期,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心房水平可存在左向右的分流,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成人继发孔型是最常见的ASD。房间隔缺损由于心房间存在交通,而左心房的压力超过右心房,就产生了左心房向右心房的分流,这就是心内异常分流。具有与PFO相类似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同样可能并发反常性栓塞。于此同时,随着疾病的进展,心房容量逐渐增大,心房出现解剖结构的重构,继而出现电重构,导致心房颤动,从而也可能引起脑栓塞发生。可通过超声新心动图(TEE)、心导管检查以及心电图可以明确诊断。可进行心导管介入封堵、经胸微创封堵以及缺损较大者采取经胸骨正中入路于体外循环下直视外科修补手术治疗。

3.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

指室间隔在胚胎时期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20%,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畸形并存,分为室上嵴上缺损、室上嵴下缺损、隔瓣后缺损、肌部缺损以及共同心室等类型。缺损常在0.~3cm,位于膜部者则较大,肌部者则较小,后者又称Roger病。缺损若0.5cm则分流量较小,多无临床症状。缺损小者心脏大小可正常,缺损大者左心室较右心室增大明显。室间隔缺损由于心室间存在交通,而左心室的压力高于右心室,就产生了左心室向右心室的异常分流,分流量多少取决于缺损大小,静脉血栓由此进入动脉系统引起反常栓塞。检查确诊方法及手术干预措施与ASD相似。

4.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

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每~例存活新生儿中即可发生例,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可单发,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畸形并存。在部分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起到了重要血流通道的作用,称为导管依赖型先天性心脏病。正常情况下,由于主动脉压力(即血压)无论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均高于肺动脉压力,若静脉系统或心腔内有血栓,右心房压力瞬间增高时,血栓可经未闭的动脉导管进入体循环形成栓塞。也依赖于超声新心动图(TEE)、心导管检查以及心电图以明确诊断。

目前,大多数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采用经心导管介入治疗,如导管较粗大,患儿年龄较小,经血管途径难以进行介入治疗,可行经胸微创封堵,对于过于粗大或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可考虑使用开胸缝扎的方法。在药物治疗方面,有报道称吲哚美辛、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药物可以够降低新生儿体内前列腺素水平,增强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力,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动脉压高低,有效促进新生儿动脉导管的闭合。

5.肺动静脉瘘(Pulmonaryarteriovenousfistula,PAVF)

大多数为先天性,多伴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后天因素与肺部创伤、寄生虫、感染、肝硬化等有关。PAVF发生率为2~3/0万。因肺动脉血未经氧合直接流入肺静脉会引起低氧血症,从而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黏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由于缺乏肺泡毛细血管的滤过功能而直接进入体循环,进而导致反常栓塞。

肺动脉数字血管造影是诊断PAVF的金标准,可以提供病灶部位、大小、数量等信息,肺动脉CTA也可显示病灶本身及相应血管,发现较小的病灶。肺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和介入栓塞两种。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有症状、分流量大和伴有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单发肺动静脉瘘,和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或一侧肺脏的多发性肺动静脉瘘,以及瘘囊进行性扩大者。介入栓塞主要用于双侧小病灶、不适合手术治疗的多发病灶,尤其适合只有单一供血动脉支和回流静脉支者。

5治疗方法

反常栓塞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PFO封堵术治疗及外科治疗。

内科治疗:主要是长期口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治疗。

PFO封堵术:具有较大的心房间分流和/或房间隔动脉瘤的患者可因经皮PFO封堵术而受益,以防止复发卒中。

图源:心脏杂志.,32():-0.

6总结

反常栓塞分为心内分流和心外分流两条通道。心内分流以卵圆孔未闭最常见,此外还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瘤、室间隔瘤等;心外分流包括肺内分流如肺动静脉瘘、肺动静脉畸形或其他更少见的分流通道如奇静脉一肺静脉瘘、体一肺静脉瘘等。对青年隐源性卒中,要高度重视反常栓塞。发泡试验静息状态下监测到大量右向左分流且不受Valsalva动作影响时,要高度怀疑PAVF可能。尤其是当经食道超声排除了PFO后,需常规行肺CTA检查。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隐源性卒中的患者应想到反常栓塞的可能,尽快做相关检查以明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zl/78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