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发热等症状。其发病率较高,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经常漏诊和误诊。
急性肺栓塞是指发病在14天内的肺栓塞,其早期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表现为肺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局部的气道通气功能尚未受到明显影像,此时,如果我们采用肺通气/灌注显像(V/P)有助于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从而达到早期治疗、减少预后并发症的目的。下面我简要了解一下肺通气/灌注显像。
什么是肺通气/灌注显像
肺灌注显像原理:静脉注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颗粒(9-60μm),颗粒随血液一过性嵌顿在肺毛细血管或小动脉里,在肺内的分布与局部血流量成正比,通过SPECT显像反映肺血流灌注情况。
肺通气显像原理:经呼吸道吸入放射性微粒,由于微粒直径的不同,分别沉积在喉、气管、支气管及肺泡壁上。有效半衰期半衰期1-8小时,可以用SPECT探测放射性气溶胶在呼吸道沉降情况,判断气道通常情况,达到诊断目的。
肺通气/灌注显像的表现
肺通气/灌注显像与CT肺血管造影(CTPA)的比较
肺通气/灌注显像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起到决定性的诊断作用,对肺栓塞的检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肺通气/灌注显像对周围性肺栓塞的诊断明显优于CT肺血管造影,但是CT肺血管造影对中央型肺栓塞的诊断优于肺通气/灌注显像。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肺栓塞的疗效评价
急性肺栓塞患者一旦诊断成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危险度分层,尽早进行溶栓和抗凝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多次肺灌注显像,可用于评价疗效,了解血运改善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
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