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对激进主义批判的讨论是有选择的,并非包揽无遗。我们的讨论先集中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贡献和列宁的理论发展。至于对其他著名的激进社会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罗莎·卢森堡、卡尔考茨基、尼古拉·布哈林、利昂。
托洛茨基的理论,我们只是附带述及,或者概括言之。但我们将讨论新左派学者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异议。然而,我们的论述更侧重于这一运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不是其现状。卡尔·马克思和他的合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传统经济学说进行了最严厉的理论性挑战。这集中体现于马克思所著的3卷《资本论》。该书的大部分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和校订出版的。在这部不朽巨著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表现为一个存在着自身固有的不稳定性的经济制度,其生存寿命必将是有限的。
历史唯物论是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理论的基础。从最基本的内容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包含了这样的信念经济力量决定了生产关系、市场,以及社会本身应怎样组成,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低级的生产力将形成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某种方式。
而发达的生产力则将产生不同的、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经济资源不发达的社会必然只有相应的不发达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新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开始出现。这种由于生产力发展引起的新的生产方式,同旧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不相容。
从而将产生紧张和冲突。最终这种不相容性日益严重以致发生质变。适应新生产力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些“质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随着作为其基础的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结构不可避免地要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变革的推动力是新旧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主要以阶级对抗的形式出现。通过相反力量之间的抗争而形成的渐变以及不可避免的质变过程,是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基础。它的依据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黑格尔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学说。
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要点是:社会的演变必然要遵循以更高级制度取代较低级制度这种社会和经济变革的不可避免的方式。正是根据这种方式,封建社会必然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又必然取代封建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根据辩证唯物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代表着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质变。一台更高效率的生产机器取代了一台建立在半奴隶制劳动基础上并由土地世袭制统治的无效率的生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具有两个重要的标志。
第一,新生的资产阶级进行资本的最初积累—马克思称这个过程为“资本原始积累”。第二,形成了可供资本家雇佣支配的“自由”劳动力。这一状况是由于劳动者不再掌握生产要素,而只剩下可供出卖的自身劳动。
这时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雇佣了这些自由劳动并且建立起资本主义工厂作为商品生产的新场所。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冲突工人阶级与“占有”他们劳动成果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
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上层建筑,所有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机构都为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我们现在来论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长期动态分析;为此,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十分重要的。
马克思强调,每一种商品的价值,从长期来看,都是由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直接和间接劳动量加利润所决定的。马克思并不否认,从短期看,商品价格又决定于供求关系,因而可能与它们内含的劳动价值相背离。
而且,即使从长期来看,由于存在着不同的资本生产强度,个别商品的价格也可能有规律地背离它们的劳动价值。尽管有这些保留,但马克思的学说始终坚持两个基本的论点:价值总是等于投入的劳动量,而且只有直接劳动才能创造利润。
这里需要做一些解释性说明,因为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或间接劳动耗费和可变资本或直接劳动耗费的定义与现代的术语略有不同。不变资本是指厂房、设备、存货和原材料耗费,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包含着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物化劳动。
但在现代的经济学术语中,c代表非劳动力的生产成本。至于v,马克思是指生产中的直接劳动耗费即工资成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也需要特别注意。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区别的特征是,雇主能迫使工人生产出高于维持其自身生存所需劳动时间的价值。但雇主并不需要向工人支付他们生产的全部价值,而只要支付足以维持工人生存的价值。例如,一个工人必须从事8小时的工作才能生产出足够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价值,不过,雇主能够通过迫使他劳动12小时一其中4小时超过了维持工人生存必需的劳动时间。
从而创造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但是,马克思没有清楚地说明工人生存的需要量是怎样决定的,也没有明确肯定它是指,物质生存需要还是指某种被社会承认的消费标准。其他生产要素虽然是生产过程所必不可少的。
但它们不可能创造剩余价值,因为在生产要素本身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早已被资产阶级所占有了。因此,直接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工人阶级受到剥削,就是因为他们生产了剩余价值,但却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资本家追逐最大利润的欲望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传统经济学家们的见解是一致的尽管他们对利润来源的解释并不相同是什么因素阻止工人分享剩余价值呢?
这取决于付给他们的工资是仅足于维持生存的需要还是高于生存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工资虽然受供求关系所支配,但从长期来看则趋向于维持工人的生存需要,因为资本主义不断地产生大量的失业工人,他们的存在使工资不可能长期地高于维持生存需要的水平。
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批评家,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描述为:至少在它的初级阶段,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存在相当大量濒临破产的商品生产者的世界。他还认为,资本家一直追逐着最大的利润,并通过积累把利润转化为不变资本形式或可变资本形式的更大量的资本。
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不断加强和激化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斗争。竞争的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加剧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其过程如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寻找降低成本的新方法。
否则,他的竞争对手将抢先这样做,从而使他无法继续经营下去。如果资本家A采用一种新的节省劳动的技术,他就可通过较低的价格夺取竞争对手的顾客,从而可暂时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超额利润。
然而,这种超额利润的获得只是暂时的,因为原有竞争对手也会采用同样的降低成本的技术进行生产,新的竞争对手也会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而进入市场。这样,超额的行业利润就消失了,结果没有一个资本家能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一过程的最后结果是,不变资本代替了劳动。因此,除非出现能抵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否则,利润率将不断下降。这些力量贯穿于整个经济之中,以致可变资本虽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变资本取代可变资本则是一种固有的趋势。
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预言利润率将下降,并且将给资本主义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原因。但是,利润率下降的命题主要依赖于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的假定,这促使人们对这一命题的必然性产生怀疑。
下面,让我们继续分析马克思的推论过程。由于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弱点开始表面化。为了阻止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家就企图提高对工人的剥削,这又造成对无产阶级的歧视和剥削意识的加强。
而且,利润率下降将导致勉强保本的企业的破产,大量中小资本家加入了失业队伍,迫使工资率进一步降低,结果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那些尚能保住就业的幸运者将受到更重的剥削和歧视而失业者则趋于更加贫困化。
更为糟糕的现象是生产过剩和比例失调的趋势。由于失业率的存在,工人仅能获得维持生存的工资,受节欲和积累更多资本欲望驱使的资本家,又不愿意增加奢侈品的消费。而且,由于大垄断资本家迫使中小资本家破产,资本家队伍也日趋缩小。
与此同时,由于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增长,经济的生产能力日趋扩大。从而,总需求长期得低于总供给,经济衰退和萧条必将发生,而且每一次都比前一次严重。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常见现象。这里,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唯一的根源。
利润率下降将导致投资支出的下降,也将导致总需求的进一步缩小。某些部门,特别是像钢铁、能源这些重要部门的生产比例失调,可能进一步加剧危机。马克思没有详细叙述资本主义崩溃的最后阶段。
他只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论述但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崩溃的因素是很清楚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消费不足和比例失调将使资本主义处于虚弱的状态。利润率的下降迫使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歧视,从而激起了工人的革命斗志。
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则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增设了更多障碍。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这些力量将汇合起来,形成以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所必需的条件。这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质变的阶段已经到来。
结语
无产阶级将联合起来反对虚弱的资产阶级,通过世界范围的暴力革命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种新制度的阐述较少。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一般著作中蕴含着这样的论点: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矛盾最为激烈,因此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将在那里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