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物治病,天方夜谭?
所谓药膳是“药”还是“膳”?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食物都被证实具有药用价值,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些对身体好的神奇食物,到底有着怎样的功效,他们是怎么和药联系起来的呢?
大家对“药膳”一定不陌生,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这便提到了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药食同源”。这一理论便向我们证明,用食物治病,并非天方夜谭。
哪些食物可以当药吃?
除了药膳把药与食物共同烹饪之外,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食材,也可作为药用,他们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功效。
目前许多常见的普通食物包含的调节人体功能的次生代谢产物逐渐被发现,如大蒜中的大蒜素和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以及大枣茄子等的黄酮类成分和大豆中的异黄酮类成分。大蒜为百合科植物的鳞茎,作为传统食品调味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修本草》中记载其能够“下气,消谷,止痢”;现代实验表明,大蒜中含有大蒜素、大蒜新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大豆异黄酮类成分是大豆中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有抗肿瘤、降血脂及雌激素样作用等。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为萜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山楂也是一种具有药的功效的神奇食物,是中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对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山楂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是一种抗癌作用较强的药物,其提取物对抑制体内癌细胞生长、增殖和浸润转移均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山楂还含有丰富的红萝卜素、核黄素C、维生素B2,尼克酸等营养成份。药用可配制成49种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散淤、化痰、提神、止血、醒脑、消食开胃、降低血压之功效,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明显疗效。近年研究,泽州红山楂内含抗癌元素牡荆素较高。其叶能提取“山楂黄酮”,是安神类药品主要水成份。
这些你都不知道吧!
在山西晋城,有着悠久的山楂种植历史。山楂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资源,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生长的山楂有极好的内在品质,酸中带甜且个大,俗称“山楂王”,因地名所得“泽州红”。
陈沟乡杨坪村古庙的碑文中(光绪十六年十日立)记载:“吾村向来山多地少,衣食无赖,先人因此培植红果树已糊口之资。”光绪三年,泽洲大旱,颗粒无收,这里的人们全是靠山楂果换粮食和山楂叶充饥求得生存。新中国成立,东北的商人就赶着驼队来收购山楂果,每家每户都能以山楂果卖与客商驮到天津口岸,运销海外。
小山楂,大功效,古已有之!
小山楂更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山西彤康庄园的山楂酒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
哪些药可作为“食物”?
党参、连翘、黄芪都是我们熟知的中药材,党参为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党参可作为中药入药,亦可随饭菜,随粥服用。
此外,振东制药在年研究的党参、黄芪和连翘叶三种中药材得到了国家卫计委药食同源目录和山西地方特色产品的获批。今后这些药材的综合利用价值将会极大地提高,同时,也将会带动相关中药材种植业发展。
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药食同源产品包括88个产品,“药食同源”产品是以药食同源理论为依据,精选88种最地道的无任何工业、农业、人为污染过的药食两用原生中药材,利用现代制药技术精制而成,保持了天然药材原始的生物活性,是源于自然高科技的“原生”中药产品。
食药同源,源在哪里?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食药同源”是一种生活中引用的理念,它不仅是我们现代随着大家“养生”需求而形成的理念,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我国的中药、中医相比,古人并没有那么早提出,但是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了相关的体现。
“药食同源”这一说法,似乎是近代才出现的。20世纪30年代,我国已有“医食同源”的说法。伴随着养生保健热,20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出现了一些“药食同源”或“医食同源”的相关论述。同样深受中国医学影响的日本在近代也有“医食同源,药食一如”的说法。“药食同源”这一概念实际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食疗、药膳、养生等方面的思想反映,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对药物和食物起源上的联系的认识,表现在药物的发现上。
药物发现和食物的渊源,尤其反映在“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上。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在寻找食物中发现了药物,说明了早期食物和药物的界限是模糊的,这种认识也体现在“食医”分工的出现上。“食医”、“食治”的出现体现了古人对食物治疗功能的认识。
“药食同源”是古人在食物和药物发现中总结的智慧。
“药食同源”是药和食物的无界使用?
说了这么多“药食同源”的应用,那我们是否就可以在生活中无界限地使用,让药变成食,食变成药?
答案是否定的,
食物和药物虽然同源,但有界限。
食物主要提供营养且无毒,而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病。食物性质平和,药物则性味相对厚重猛烈,因而食物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食养”和“食疗”两方面,这些既是药物又是食品的物品常具有补益作用,尤其应用于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基于古人对药食两用品-种的4种主要特征认识:安全、营养、保健和治疗作用,现代则将食品和药品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限定,分为药品、食品、保健食品和“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品”等。
如此广泛应用却又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理论,大家是不是急着想有人告诉我们,哪些食物可作药用,食和药的界限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又可怎样运用这一理念达到”养生“的终身大计呢?
为此,在中国(晋城)农民丰收节开幕之际,就这一问题我们将在山西晋城举办“首届中华药食同源产业发展论坛”,本次论坛我们将携手中医药产业链的众多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农业、中医药院校专家群策群力,共同研讨特色农业和健康产业如何带动城市和乡村发展,我们有请到了医药行业多名专家为大家进行专业演讲和答疑。
于赓哲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12月,于赓哲受央视邀请登陆《百家讲坛》
于教授学术成果数不胜数,《试论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局限性》,《唐史论丛》第九辑,年。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专著,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天圣令复原唐医疾令所见官民医学之分野》《历史研究》年第1期等等
本次论坛,于教授将为我们带来《中国古代的食疗与太行山》的主题演讲。
辛宝
辛宝,博士、副教授、执业中医师,中国营养学会首批册营养师,临床营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营养师资,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学营养学科负责人,国家中管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陕西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食疗营养部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营养与代谢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食疗分会常务理事,年度全国营养行业先进个人,国家卫计委健康素养巡讲优秀专家、咸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咸阳市十佳科普明星。在国家、省级杂志发表论文18篇,主、参编著作17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负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横项课题2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比赛奖励3次。本次论坛,辛教授将为我们带来《药食两用产业的反思与发展》的主题演讲。如此难得的药食知识科普大会,全程干货知识点,各位养生达人还不赶快拿起小本来到现场?
时间
9月8日上午08:30-11:30
地点
晋城市文体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