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再穿管真的可以吗专家解答来

治疗白癜风著名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时,可以将未完全脱出的软管重新给钢芯"穿上"继续给患者扎针吗?看看下面的内容~在轮科那年,曾亲眼目睹过很多护士为患者进行留置静脉针穿刺失败后,将未完全脱出的软管重新给钢芯「穿上」继续给患者扎针。

对于此事,曾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静脉留置针的钢芯脱出软管后,真的还能重新插回再使用吗?」

尽管不违反「一人一用」的原则,但隐约记得院里曾依据美国INS《静脉输液指南》多次对留置针的规范使用进行过培训,明确提出过「已撤出的针芯,不应再次插入」。

当我带着疑问去请教临床的护士们时,她们中的大多数总是给出这样回答:

护士A:「如果软管都撤出,那就不能插回。部分撤出,是可以再插回再用的。」

护士B:「换针?那多麻烦呀,白费了一个套管针。」

护士C:「没必要更换,可以继续使用的,只要没把软管刺破就行。」

护士D:「套管针是很贵的,还能用就将就使呗!」

护士E:「你看,没有液体渗漏,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因为听过、见过很多临床护士都这么干,也就觉得理所当然、习以为常了。

直到一次,有专家亲自讲解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时,我才「顿悟」,这种软管套回钢针的「再穿管」行为会带来多严重的后果。

据老师讲:「软管是经过微波处理的,管壁较薄,但处理后管壁和针芯紧密黏连。所以在穿刺前,通常要转动一下针芯,将二者分离,以便成功送管。」

后果一:「再穿管」行为带来的首要后果是「血栓的快速形成」

当针刺破血管壁时,少量血小板会快速聚集,形成血栓堵住破损的伤口。

但是,如果第一次穿刺失败后,将软管套回钢针,即使再小心翼翼,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钢针尖端也会在软管的内壁上留下一道「划痕」,甚至是「倒钩」。

而此类软管内壁伤痕的粗糙与凹凸不平就会促使更多的血小板赶来「围追堵截」后,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血流不畅,造成堵管。

这个原理就像手术室外科医生之所以选用温热的生理盐水浸泡过纱布为患者止血,为什么不用面巾纸、棉球呢?

这是是因为纱布作为的粗糙异物,可以有效的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使凝血因子VII和血小板激活。

与之相反,如果降低温度或者增加易物表面的光滑度,比如接触一些涂有硅胶或者石蜡的表面,则可以延缓凝血的过程。

同理可证,本来光滑的软管内面因被「划伤」而导致血栓的快速形成。所以,护士要知道「再穿管」行为对患者是存在潜在危害的。

后果二:「再穿管」行为会带来的「定时炸弹」

血栓无论大小与多少,存在就有危害。轻则静止不动,造成堵管。动则全身「环球旅行」,丝毫不知见好就收,堵在哪条街哪条巷都会造成「爆炸」。

特别是脉冲式冲管法更可能把细小的栓子在未完全经过肝素溶解的前提下而冲进人体深部。

栓子一般随血流运行,运行途径有一定规律性。如运行至左心室和体循环动脉内的栓子,最终嵌塞于口径与其相当的动脉分支;如运行至体循环静脉和右心室内的栓子,栓塞在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

后果三:「再穿管」行为带来的「钝感」

退管、进管、再退管,二次穿刺将导致壁和芯至少三次的摩擦,三次摩擦势必会造成针芯的「钝感」和软管内壁的磨损。

特别是因第一次穿刺角度偏小而失败导致的软管皱管壁缩受损,也会导致「滞感」和「钝感」,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和血栓的发生率。

给各位护理同仁的建议如下:

1.穿刺前「左右」活动针芯,使其与管壁分离;避免「前后」来回抽动,针芯尖划伤软管壁。

2.穿刺中角度把握好,角度过小会引起引起管壁起皱,增加钝感,引起患者疼痛。

3.穿刺一次失败后,杜绝再次将管插回,要另行更换新套管针,尽可能减少血栓对患者的潜在危害。

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时,您是怎么做的?有何补充建议?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来源:护理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bf/81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