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港潮”,大多后都感慨颇多,二三十年前的香港潮流就是风向标一般的存在,香港潮人们总能比内地的潮人更早接触到更多新鲜的潮流资讯。无论是陈冠希的穿搭,或是余文乐的志明风,再或是麦浚龙的自成一派,香港的潮流圈从来不缺少有潮流先锋人物和弄潮儿们,各种不同的穿搭风格在中国香港潮流圈中蔓延开来,引起内地潮人的效仿。架起港潮和内地小青年之间联系的,或许,很多人还会第一时间想到I.T。年,第一家I.T在上海新天地开幕,那家集合了各类走在潮流前沿的潮流品牌成了内地潮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今天人们再提起“香港潮流”,艳羡的目光却变成了唏嘘的声音。香港的零售问题尚未解决,年又一波三折,曾经的潮流文化掌权者I.T,已经被逼到悬崖边缘,无论是营业额和净利润都有一定的下跌,关店、裁员等一系列大变动接踵而来。这些消息却像小石头丢进大海,难以在内地的潮流圈激起什么水花。曾经在中国潮流行业出尽风头的I.T,现在影响力似乎越来越有限了。
二三十年前是香港文化市场最繁荣的时候,文娱、时尚行业辐射往全亚洲,是继欧美和日本之后又一个孵化潮流文化的温床,一些潮牌即使有着几倍差价都常常卖到脱销。那个时候,I.T创始人沈嘉伟才二十出头,在香港代理马丁靴和Levi’s牛仔裤等“水货”起家。对潮流敏感的沈嘉伟,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专门去结识了不少空姐,托她们帮忙从国外带货,将大量欧美潮牌引进店内,他那位于铜锣湾的潮牌集合店GreenPeace就是I.T的前身。
直到现在,你在香港的小巷里依然能看到很多类似GreenPeace的潮牌集合店,它们集中在波鞋街,或者铜锣湾各个不起眼大厦的负一层,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潮牌和球鞋。老板都拿他们当普通衣物来卖给游客或者年轻人,但是有野心的沈嘉伟,不仅仅是想开个小店养家糊口而已。他抓住一切机会扩充业务,同时争取时尚品牌的代理权,生意越做越大,小店GreenPeace逐渐变成了时装帝国I.T。
大I.T主要出售单价数千到上万元的轻奢品牌,从A.P.C.,J.W.Anderson,Jacquemus,到经典的COMMEdesGARONS,MaisonMargiela都可以在大I.T里找到。小I.T里,则是相对平价的牌子:JournalStandard,BEAMS,PAGEBOY,STYLENANDA。他一口气在铜锣湾开了10家店,抢先一步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时装品牌零售店之一,当然了,如果你也能娶到香港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邱淑贞,说不定你也可以这么拼。
年,沈嘉伟迎娶了正当红的邱淑贞。据说邱淑贞时尚品味独到,眼光好,经她挑选的牛仔裤在I.T都是热门款。老板娘亲自做买手在欧洲挑的货,都能大赚。而沈嘉伟作为邱淑贞老公知名度也成功出圈,I.T的影响力也很快波及到了内地。在I.T的促进下,外来的时尚品牌和香港本土的文化结合,属于香港这个地域特色的时尚风格——“港风”诞生了。在一众香港明星和初代潮人的带领下,“港潮”成为了“港风”的又一分支。那时候,“港潮”绝对是一个光芒万丈的词,内地大部分城市都只能买到Adidas、Nike这类常见的运动时尚品牌,或是本土的美特斯邦威、海澜之家,买手店的概念还未被人所知,时尚和潮流还只是小众得不能再小众的新鲜玩意儿,这和香港走在潮流最前端的环境是没有办法比的。
如果说香港是中国内地接受潮流资讯的窗口,而I.T就是将潮流输往内地的桥梁。年,I.T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以“港潮”和“日潮”为主的风格很快引领了一线城市年轻人的潮流。人们留恋于香港电影里的时尚被满足,每次路过上海新天地的旗舰店都忍不住进去看看,最近的流行是什么,I.T就像是“香港梦”的另一个缩影。
时至今日,I.T如今不仅是最有影响力的亚洲潮牌公司,也是规模最大的潮品牌公司。集团不仅囊括了izzue、FIVECM、b+ab等十个自营品牌,还有OFF-WHI.TE、NEIGHBORHOOD、Undefeated、StoneIsland、KENZO、MaisonMartinMargiela、COMMEdesGARCONS等多个国际品牌,覆盖了潮牌、工装、高街或是休闲等多种风格。那个做空姐代购起家的小贩,就这样成为了名震两岸三地的潮流教主。30多年来,I.T有过很多高光时刻。年,I.T收购了日本里原宿龙头品牌ABATHINGAPE,让处于低迷阶段的ABATHINGAPE重回镁光灯之下,内地潮人们获得了亲身体验潮牌文化和朝圣nigo的机会。
年,与法国时尚地标GaleriesLafayette联手合作,在上海开设首家直营店。年,I.T与在时装界人气颇高的OFF-WHI.TEc/oVIRGILABLOH达成合作,联手在北京、上海以及香港三地连续开设了5家专卖店。
年,北京三里屯的一座水晶盒子里面聚集了全国各地到来的潮人,见证了川久保玲的买手店DOVERSTREETMARKETBEIJING在中国的揭幕,看着I.T又为中国时尚又立下了一块里程碑。
曾几何时,香港一直是中国内地接受潮流文化的窗口,I.T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如今人们发现,I.T的影响力,确实不及当年。越来越多人被HM、zara这类平价的欧美快时尚吸引,I.T不得不以季度折扣优惠来与之竞争。除此之外,17年的时候I.T还创立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集合店zI.TizI.Ti,出售比小I.T主力品牌均价更低的产品,在三四线城市都开设了分店。
但是价格越来越接近快时尚的I.T,真的打出了优势么?I.T的忠实粉丝表示,他们想要的不是便宜的衣服,而是最新的、最潮的、能给他们新鲜感的东西。陈冠希的CLOT、余文乐的MADNESS等为代表的明星潮流品牌形成的声量,也就轻易地夺走了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了比I.T人气更高的“港潮”代表。
很快I.T又迎来了新一波的冲击,那就是电商的崛起,某宝店铺以更接地气的姿态让I.T措手不及。起初I.T并不重视电商,虽然早在12年的时候就已经入驻某猫,但是I.T并不认为某宝消费者是目标用户,因此商城内大部分商品都是过季的存货,配上适当的折扣清清库存罢了。然而几年过去,时尚行业的销售渠道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就连奢侈品们如Gucci、Givenchy、Dior等奢侈品都相继入驻,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但是I.T的电商策略姗姗来迟。
潮牌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最赚钱的生意。但遗憾的是,是I.T却没有迎来它的又一黄金时代。近五年是潮牌赛道最拥挤的五年,I.T向来是以日系和港系时尚为主的,而欧美潮流文化正不断抢夺日韩潮流文化的话语权。中国的潮流中心也慢慢从香港传到了内地,国潮品牌不断崛起,年轻人成为购买国潮的主力,李宁、太平鸟等国产品牌纷纷向潮流服饰转型,并走上国际T台。年青一代也已不再盲目追随国际潮牌,国产潮牌同样满足了他们对个性化服饰的需求。I.T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不断涌现的对手,更是“善变”的年轻人。
谈及如今的潮流,沈嘉伟是这么说的:“二十年前,你需要花时间去探索研究一样东西,这样的虚拟距离产生了很多神秘感。但现在只要上网,你可以从网络得到很多信息,所以很多信息就变得很透明,导致时尚圈的循环周期也变得极其短暂,大众变得趋之若鹜。“而二十年前,时装还是仅限于真正喜欢它的人。同时因为你的资讯不够丰富,你会去专研去寻找一些品牌以及一些故事。”
这么说也没错,但是我认为,以前的潮流需要靠引导,现在的年轻人则更有自己的想法,比起二三十年前穿衣只管整洁体面,人们的对于潮流和时尚的认知肯定更为多元,他们需要一种“吸引力”。I.T似乎还沉浸在于90年代那段自带光环的时代,似乎只要把店开在那里,必定有虚心接受”时尚教育“的年轻人去朝圣。
但是随着潮流资讯的逐步对称,随着中国潮流市场的迅速发展,“港潮”这个词也失去了一开始的光环,年轻人也似乎不再需要I.T的港风穿搭模版了。可是失去了“港潮”光环的I.T,还要继续走下去。“I.T曾给过你什么样的潮流启蒙?”
from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