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4岁,
主诉: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3天”就诊。
简要病史:
患者于3天前,突发左侧肢体无力,来我院治疗。高血压病史1年,平素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平素血压控制在/80mmHg左右、否认糖尿病及其他病史。否认吸烟史。
入院查体:
Bp:右侧/80mmHg(1mmHg=0.kPa),左侧/80mmHg,颈部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右下肢静脉曲张。
神经系统体检:神清,语晰,认知功能正常,颅神经无异常,左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左侧上、下肢体浅感觉减退,左侧Babinski征(+)。
辅助检查:
颈部超声:颈部血管及锁骨下动脉未见异常回声;
心脏彩超:室间隔均匀性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二尖瓣轻度反流;双肾血管彩超未见异常;
TCD: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加快;头颅MR+DWI+MRA+SWI:右侧基底核区急性脑梗死灶,MRA及DSA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窦性心率、左房前负荷增重;
血常规及生化、全套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均正常。
诊断及治疗:01
PFO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PFO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主要有3种:
反常栓塞;该机制认为正常情况下左心房压力微高于右心房压力,由于瓣膜的覆盖,左心房的血液不能流入右心房;当存在某些慢性疾病,如三尖瓣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压力力突然增高,如Valsalva动作、咳嗽等,使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时,右心房的血液可经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左心房,而外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通过这个机制引起脑卒中。但有一些左向右分流的PFD青年人也易发生脑卒中;
PFO相关的房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
PFO相关的血液高凝状态。其中反常栓塞认可度最高
诊断标准:
无左侧心脏、动脉栓子源的全身性或脑动脉栓塞;
有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和(或)肺动脉栓塞;
心脏存在RLS;
有持续性(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或短暂性(如Valsalva动作或咳嗽)右心系统压力升高。
支持反常栓塞的可能证据有:
PFO平均直径为4.9mm,足以允许栓子通过以堵塞大脑中动脉主干(直径约3mm)及其皮层支(直径约1mm);
伴PFO的隐源性卒中患者脑梗死的解剖学图像常提示为栓塞机制;
伴PFO的隐源性卒中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更高。
02
PFO检查方法
目前PFO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等,且经常结合右心声学造影以提高PFO的检出率。目前临床上用于探查PFO的声学对比剂主要为空气微泡。
目前TEE彩色多普勒结合声学造影诊断PFO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可达%,是诊断PFO的“金标准”。TEE避免了胸壁、肺气等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对于轻度分流者,可以清楚地显示房间隔的细微结构,可以准确测量卵圆孔的大小。彩色多普勒可显示经卵圆孔的异常血流,同时还能发现有无房间隔瘤(atrialseptalaneurysm)或血栓等。但TEE为半侵入式操作,检查过程中患者有不适感,且可能引起呛咳、咽喉黏膜损伤、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麻醉药过敏等并发症,使其临床应用受限。且部分患者难以很好地配合完成Valsalva动作,导致结果呈假阴性。当存在PFO时,静脉注射微泡对比剂后,配合Valsalva动作或咳嗽,TCD频谱上3个心动周期内可出现微栓子信号。TCD声学造影诊断PFO的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96%,总准确率为97%。TCD可以对脑血管内的分流进行量化,且重复性好,容易在床旁实现,可以作为PFO介入封堵或外科修补手术前的常规筛查手段,尤其适用于中、重度分流者。根据检测到的微栓子信号数量评价RLS的严重程度。
①正常:0个;
②少量分流:1~10个;
③大量分流:>10个。
目前临床上PFO的检查方法还有64排冠状动脉(冠脉)C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心内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但临床广泛应用受限。
03
PFO的治疗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建议:
①55岁以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应该进行PFO筛查(Ⅲ级推荐,C级证据)。
②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和TIA合并PFO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如果存在DVT、房间隔瘤或者存在抗凝治疗的其他指征如心房颤动、高凝状态,建议华法林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Ⅲ级推荐,C级证据]。
③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和TIA经过充分治疗仍发生缺血性卒中者,可以选择血管内PFO封堵术(Ⅲ级推荐,C级证据)。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参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主要药物为华法林和阿司匹林。Homma等、Serena等开展的前瞻性治疗干预试验显示,PFO组与无PFO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华法林或阿司匹林能更好地预防伴PFO的隐源性卒中患者卒中再发或死亡。同时,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实抗凝药物在PFO患者的卒中二级预防上是否等同或优于阿司匹林,且抗凝治疗伴随更多的出血并发症。
2经皮PFO封堵术经皮PFO封堵术简单易行、围手术期创伤小,目前临床应用较多。PFO封堵治疗其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心脏穿孔、空气栓塞、早期和晚期封堵器血栓、栓塞、房性心律失常等,这些并发症本身也可能是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控制并发症会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
3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治疗PFO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开胸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且部分患者手术后仍有卒中再发,目前临床已很少应用。
李丽娜
医院
神经内科李丽娜
冯凯
医院
神经内科冯凯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后,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基地主任,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委员,神经免疫性组委员,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北京神经科学会感染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0余项任职,科研成果8项,发表SCI等论文80余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