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怎么进行后续计量跌价准备

五一结束,学习继续存货的后续计量主要的一点就是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重点的有五种:先进先出、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毛利率法。其余知道大概名字就行:零售价法、售价金额核算法、计划成本法(以后再学)一个一个来看,每个方法的重点不一样,可能就是一句话而已。先进先出:意思如字面,重点是缺点,在物价持续上升的时候,导致成本估算偏低,即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的价值;反之持续下跌时,反向。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将本月进货、发货、月初数量金额进行加权平均。求的单位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每一次进货、发货时都要和前次余额计算出新的单位成本。毛利率:这个以前没学过,不知道是不是新增的,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一般会给出毛利率、销售收入和销售折让,本期销售成本就应该等于销售收入-销售折让,再乘以1-毛利率。存货的期末计量重点也就是两个词可变现净值和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在资产负债表日时,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如果低于成本的,就应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简单来说就是当此存货卖出时,扣除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用专业词语描述就是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在确定可变现净值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确凿证据、持有目的、日后事项。确凿证据就是售价、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等这些的金额要有证据来证明,比如市场类似价格、合同价格等。持有目的就是此批存货到底是用于加工再销售,还是直接销售,更或是存在合同价格约定。这里就看有没有加工成本;合同价格是否包含所有存货,如果未包含所有,则应该分批计算售价。日后事项主要就是看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存货价格波动时,确凿新证据使其价格改变时,应作为调整事项处理。存货跌价准备就是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在资产负债表日补提存货跌价准备。比较方法有:单项比较法、分类比较法、综合比较法,这三种分类方法主要的原则就是看多种存货的关联性,是否需要合并来比较。可变现净值有几种情况可以说明其净值为零:已经霉烂变质、已过期无转让价值、生产中已不需要且无使用和转让价值。存货跌价准备也可以转回,当影响的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应当恢复,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贷方。当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销售时,应在结转销售成本的时候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分录:科目有,主营业务成本等、存货跌价准备、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准备可以看成是资产类的。每天学习一小点,聚沙成塔,加油,欢迎评论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ys/107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