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FO-反常栓塞
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
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出生后5~7个月左右,大多数人继发隔和原发隔相互粘连、融合形成永久性房间隔,若未融合则形成PFO。25%~34%的成年人有PFO。尽管大多数PFO患者无症状,但是有以下疾病如脑卒中、偏头痛、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时,都意味可能存在PFO。
反常栓塞又称为矛盾性栓塞,最早由Cohnheim于年首先描述,栓子来源多为静脉系统血栓。流行病学统计发现,反常栓塞多发生于外周动脉及脑动脉,其次为内脏器官,包括肺、肝脏、肠系膜动脉等,冠状动脉、肾动脉、脾脏较少累及。反常栓塞推测性诊断需具备以下条件:
①没有与动脉栓塞相应的左心系统或大动脉栓子来源;
②存在深静脉血栓伴或不伴肺栓塞;
③有心、内外异常交通;
④持续性(如肺动脉高压)或短暂性(如Valsalva动作或咳嗽)右心系统压力增高。
2.反常栓塞与肾动脉栓塞
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
反常栓塞引起的肾栓塞报告甚少,多见于个案例报道。年Nara等在日本《肾脏病学临床与经验》杂志上报道了一例年轻高血压患者发生肾反常栓塞的个案。患者为一22岁女性,在书店工作,经常搬运沉重的书籍。发病前两个月出现头痛、头晕、水肿和双小腿皮肤色素减退,医院确诊为高血压病。双肾增强CT检查发现肾梗死病灶。超声心动图显示合并PFO。然而该女性患者无肾急性缺血表现,仅表现为继发性的血压增高、蛋白尿及血尿。化验结果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升高,肾活检未见明显肾炎改变。该患者的高血压病认为是继发于PFO所致反常栓塞引起的肾梗死。患者经过规律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后,血压正常,尿常规恢复正常。发病前后双肾增强CT可以明显看出缺血病灶(图26-1,图26-2)。在大多数反常栓塞相关的肾栓塞病例中,多包括器官栓塞(图26-3),而此病例独立出现肾栓塞极为罕见。
全球近20年报道的反常栓塞性肾栓塞仅24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53(20~79)岁。因肾栓塞引起继发性血压升高归因于肾缺血,故24例患者中多发现高肾素水平。绝大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功能及肾功能障碍,常见症状是呼吸困难和腹部或肋腹痛。单独发生肾栓塞的病例较罕见,仅三例。同时发生于肾及肝动脉栓塞的病例11例。肝、肾栓塞再合并外周动脉、脑动脉及肠系膜动脉栓塞病例各一例。剩余7例报道均为多器官栓塞,包括颈动脉、脑动脉、肝、肾、脾等。除中国2例个案未描述栓塞途径外,22例栓塞途径为:PFO19例,未明确原因的右向左分流2例,ASD1例。治疗方案早期以抗凝治疗及外科手术为主,目前以抗凝治疗及介入治疗为主,包括经皮PFO封堵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3.反常栓塞引起肾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思路
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
1.本病极易误诊:反常栓塞引起肾动脉栓塞,因其在临床上发生率极低和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从而引起急性肾栓塞在临床中极容易被漏诊、误诊。
2.发病病因不明:患者没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突发无法解释的腰疼、腹痛及背痛等,伴恶心呕吐及发热,出现血尿、蛋白尿,不明原因进行性加重的氮质血症及难治性高血压,原因不明的血清酶学改变。
3.有栓塞反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房间隔膨出瘤合并PFO,大量右向左分流,静息状态存在右向左分流,巨大卵圆孔(>4mm以上),PFO合并明显的欧式瓣,可致瞬间右房压力升高的Valsalva动作,反复栓塞的病史。
4.确定PFO证据:经食管心动超声、经胸心动超声、经胸心动超声右心声学造影明确PFO,并存在右向左分流。
5.同时出现多器官栓塞可能的年轻患者。
4.肾动脉栓塞的临床影像学诊断
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
肾动脉造影为确诊肾动脉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急诊行肾增强CT扫描时可发现典型的楔形充盈缺损影。虽然应用下肢血管超声使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有关的动脉栓塞诊断较为容易,但反常栓塞常无明显的临床静脉血栓栓塞表现,当寻找栓子来源无明确结果时,应考虑到为反常栓塞引起。
内容来源于:《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