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感到胸痛胸闷烦躁不安helli

近年来,肺栓塞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肺栓塞常常引起胸闷、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与很多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症状类似。

由于肺栓塞的症状不典型,很多患者对肺栓塞的警惕性不够高,当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时,做了诸多检查却查不到病因,或没有及时诊断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80%的早期肺栓塞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而致死性肺栓塞患者在死亡前得到明确诊断率极低,一旦发生,往往非常凶险,临床医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抢救患者。因此,肺栓塞又被医学界称为“沉默的杀手”。

统计显示,约11%的肺栓塞患者在1小时内死亡,而经过死亡期过后的89%的肺栓塞患者中依然有8%至9%死于肺栓塞的复发。

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较常见的是肺血栓栓塞。

肺栓塞包括急性和慢性2种类型,急性肺栓塞起病突然,病情凶险,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更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慢性肺栓塞有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肺栓塞早期症状

肺栓塞症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呼吸困难和胸疼,有时像心绞痛,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大部分患者都是单一或者混合症状居多,较常见的有如下6类表现:

胸闷、气短:患者既往并没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阻肺病史,也没有哮喘等肺部疾病,突发显著的胸闷、气短,活动后尤其加重,常伴嘴唇嘴唇呈青紫色。

伴有压榨性的胸痛:有时类似心绞痛的症状,区别是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后多可缓解,而肺栓塞不行,出现这种医院就诊。

咯血:常为小量,少数患者也可大量咯血。

晕厥:排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及低血糖等,如突然晕倒,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

咳嗽:常表现为干咳。

心悸、烦躁不安、惊恐:肺栓塞病人常同时合并上述症状的几种,其中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是最典型的症状,临床上将其称为肺栓塞“三联征”。

除此之外,一条腿突然肿胀也是肺栓塞一个重要的早期信号——尤其是一条腿比另一条腿肿得厉害的时候,可能提示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这是肺栓塞一个重要的早期信号。这个和肾不好的时候,腿肿是有区别的。

如果是双侧小腿水肿还有可能预示心脏、肝脏、肾脏疾病;老年人小腿水肿可能预示癌症的发生;其中,单侧小腿水肿可能预示血栓形成。

哪些人容易患肺栓塞?

有如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

1

卧床休息:不翻身及活动四肢。

2

长时间保持坐姿:多发生在旅行过程中,特别是乘飞机长途旅行,又称“经济舱综合征”。

3

下肢瘫痪:瘫痪导致肌肉无法收缩,血液循环减缓。巨大的肿瘤或者妊娠中后期增大的子宫压迫髂静脉或者下腔静脉。

4

近期曾接受手术:部位包括腿部、臀部、腹部或脑部,必须长期卧床。

引起凝血异常的因素

1

高龄、肥胖

2

先天性因素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缺乏、凝血酶原基因突变等。

3

免疫相关疾病: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白塞病等。

4

癌症及其治疗过程。

5

肾病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病理状态。

引起血管壁损伤的因素

1

吸烟。

2

髋骨骨折、重度烧伤或重度感染等创伤导致血管损伤。

预防血栓形成是关键

预防肺栓塞的根本,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避免久坐不动

不运动是导致静脉血栓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下肢活动少,会使血液微循环减慢,增加血管垃圾,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如下肢静脉血栓。

建议每隔一小时就活动一下身体,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

需要久站的人,建议穿弹力袜

静脉曲张是静脉血栓的“好搭档”。它多出现在长期久站的人群中,如外科医生、收银员、老师等都是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

建议穿弹力袜,通过外力逼迫静脉血液逆流,阻止血液淤积。

控制油、盐、糖的摄入

控制油摄入: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建议以植物油为主,动物油中脂肪含量过高,不利于血管健康。

控制盐摄入:盐是必需品,但吃太多,容易增加体液中钠盐的含量,进而使血细胞吸收更多水分来稀释血液,容易使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冠心病。

控制糖摄入:糖,不仅仅指名义上的白糖、方糖、软糖,还有含糖饮料、糕点。摄入过高,会增加血糖含量,对血管不利。

重视检查,预防基础病

45岁以后,血管也不再年轻。再加上现在人们生活环境和习惯的不良,很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各类慢性病。

医院体检,平时也要注重养生,提早预防疾病!

往期推荐

吸烟到底是如何危害健康的呢?维生素K2可能会改善吸烟者的心血管风险!

不同年龄的血管危险因素会影响痴呆症风险!这几个年龄段需格外注意!

什么是血管钙化?血管钙化后还能补钙吗?

动脉粥样硬化或导致血栓并发症高发!这七类人要重点预防!

瘙痒、干燥、疼痛……为何中老年人易患皮肤病?

这8种隐藏在食物中的“老化剂”你还在吃吗?教你如何应对,吃得更健康!

图文来源:网络

责编:小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ys/94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