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是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来确定计提金额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一般指的就是账面价值)一般而言都是直接给出,比较明确,难点在于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如果原材料可以继续加工成产成品(题目中给定的前提条件常常如此),那么这个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就要考虑到产成品的销售价格,销售费用,继续加工成产成品的成本等问题。而原材料加工成产成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1单位的原材料加工成1单位的产成品;第二种情况是1单位的原材料并不是加工成1单位的产成品。第一种情况计算相对要简单一些,第二种要难一些,下面通过两个例题分别进行说明。
第一种情况:1单位原材料加工成1单位产成品。
某公司期末有原材料甲10公斤,成本元,目前市场上原材料甲的价格是每公斤6元。该批原材料可以继续加工成10公斤A产品,继续加工的费用是每公斤3元,A产品市价是每公斤14元,A产品的销售费用是每公斤2元,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是每公斤1元。问:期末原材料甲是否减值,相关账务如何处理?
解读:此问题有一个烟幕弹,那就是原材料甲目前有市场价格,目前可以变现,按照题义,如果现在把原材料按照市价每公斤6元卖掉的话,可变现净值就是10×6=60元,与成本元之间的差额-60=40元,那么计算出来的存货跌价准备就是40元,这显然是错误的。本题的关键是原材料的最终用途是加工成A产品,通过A产品销售实现价值。由于此题中1公斤原材料可以加工成1公斤A产品,所以有两种方式计算原材料的减值,即原材料甲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①先计算甲材料每单位的减值:甲材料每公斤的成本=÷10=10元。甲材料每公斤的可变现价值=14(最终产品A的售价)-2(销售费用)-1(相关税费)-3(继续加工成本)=8元,所以每公斤原材料甲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10-8=2元,也就是每公斤甲材料减值了2元,则10公斤甲材料总共减值为:10×2=20元,当期需要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就是20元。
②直接计算这10公斤的甲材料的减值: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10×(14-2-1-3)=80元,甲材料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80=20元,发生减值20元,由此计算的当期需要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仍然是20元。
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20
贷:存货跌价准备20
补充说明:实际上A产品此时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之间的差额也是20元,计算如下:A产品通过甲原材料继续继续加工后的成本为+10×3(加工费)=元,A产品可变现净值=10×(14-2-1)=元,两者差额=-=20元,因此A产品也减值了20元,所以此种情况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原材料甲加工成的A产品减值了多少,原材料甲就减值了多少,在做选择题时,我们可以迅速的计算A产品的减值来推断原材料甲的减值,在实际中,这种知识点的考题常常是以单选题出现的。
另外: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和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这两种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是有差别的,大家仔细体会一下这个差别在哪里,理解透了对可变性净值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是很有帮助。
第二种情况:1单位的原材料并不是加工成1单位的产成品
某公司期末有原材料甲10公斤,成本元,目前市场上原材料甲的价格是每公斤6元。该批原材料可以继续加工成8公斤A产品,继续加工A产品的加工费合计是30元,A产品市价是每公斤18元,A产品的销售费用是每公斤2元,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是每公斤1元。
解读:在10公斤原材料只能加工成8公斤A产品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通过计算单位产品减值来计算总体减值了(即使能计算也比较复杂,因此没有必要),此时我们最好老老实实的按照公式计算各个指标就可以了。具体计算过程如下: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8×[18(售价)-2(销售费用)-1(相关税费)]-30(继续加工费)=90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90=10元,发生减值10元,由此计算的当期需要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是10元。
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10
贷:存货跌价准备10
补充说明:实际上A产品此时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之间的差额也是10元,计算如下:A产品通过甲原材料继续继续加工后的成本为+30(加工费)=元,A产品可变现净值=8×(18-2-1)=元,两者差额=-=10元,因此A产品也减值了10元,所以此种情况下,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由原材料甲加工成的A产品减值了多少,原材料甲就减值了多少。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1单位原材料是否加工成1单位的产成品,都可以通过直接计算产成品的减值来推断出原材料的减值,这在做选择题时会提高做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