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IVRor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釆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本书将从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入手,着重介绍和阐述每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要点、适应证、并发症,目的在于使读者不拘泥于每种疾病的治疗,而在于如何去理解和实际应用各种技术达到治疗不同疾病的目的,并且专门介绍了结合多种方法应用的综合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和具体实例,目的也在于将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综合应用到临床的疾病治疗中去,为病人解决更多的病痛。

第一节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简史

一、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介入放射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在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中发展起来的°年Santos等完成第1例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影,年DosStantos首先用针穿刺腹主动脉完成了最早的动脉造影,年古巴放射学家Farinas釆用股动脉切开的方法将导管送入主动脉,但是此方法由于操作繁杂并未被推广。20世纪40年代,根据Coumand及Richards的经验开展了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的导管介入技术。40年代后期,瑞典学者Jonsson首先釆用同轴针经皮穿刺颈总动脉,将细针芯抽出后,通过外套管送入细银线,再通过细银线作引导将外套针向下送至主动脉弓行血管造影。综上所述,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们冒着很大的风险,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尝试,为今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但这一时期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直至Seidinger技术的出现,血管造影术这一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才真正迅速地发展起来。

年,瑞典医生Sven-IvarSeidinger首创了釆用套管针、导丝和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行血管造影的技术,大大提高了介入放射操作的安全性,奠定了当代介入放射学的操作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Seidinger技术开始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经皮、经肝胆管造影、经皮肾盂、输尿管造影等。应用初期由于一些临床医师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而发展缓慢,年Oedman.Morino与Tillander等分别提出用导管作选择性插管术,使血管造影术逐渐成熟。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自然科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发现,介入相关器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迅速的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经皮穿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得益于高分辨率影像增强器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的普及,全身各部位的血管造影以及血管腔内介入疗法,因其侵袭程度小,治疗效果显著,而在世界各国广泛迅速地开展起来。非血管性介入疗法如经皮、经肝胆管引流,经皮脓腔或囊腔穿刺引流术等也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北美放射学会因此而授予Seldinger荣誉会员称号。

年美国放射学家Dotter开发了使用同轴导管系统的血管成形术,虽然现在来看当时的技术创伤性较大,且疗效欠佳,但仍是介入放射学新的亚专业——成形术实践和理论的奠基石。在此基础上,才有球囊导管扩张术和金属支架植入术的出现o年Margulis在美国放射学杂志AJR上最早提出winterventionaldiagnosticradiology-anewsubspecialtyM,但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在年Wallace在Gm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年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名方逐步在国际学术界达成共识可见一种观点和定义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在非本学科的权威性媒体上发表以后,才能被公认。

在介入放射学的进展过程中,许多技术都来自外科手术,以后被放射学家采用并逐步改良以适应介入放射学的应用,并将一些原仅用于诊断的手段发展为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管腔成形术、血管栓塞术、经动脉灌注术等;经皮活检、抽吸与引流术等也成为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CharlesDotter首次应用经皮穿刺插管,用不同直径的聚四氟乙烯同轴导管(coaxialteflon-catheter)扩张技术治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获得初步成功。年AndreasGruntzig发明了球囊导管(ballooncatheter)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得以在临床上普遍应用。年Eurich首次把经皮血管成形术应用于冠状动脉,继而在欧美普遍开展起来。Dotter在年首先完成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动物实验,即将不锈钢制作的金属钢圈植入犬的胭动脉内进行实验。年Dotter又首创了镣钛记忆合金螺旋管状支架。年Gianturco和Palmaz分别创造了不锈钢Z形自膨式和球囊扩张式支架。年Roesh等人又对Z形支架进行了改良,此后又有一些新类型支架相继问世,并相继广泛应用于临床。金属支架的出现克服了球囊扩张成形术后早期岀现再狭窄的缺点,在临床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并在应用中得到了不断地完善。

年,Brooks首次应用肌肉片栓塞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痿获得成功,从而开创了栓塞治疗的历史。年Nusbaum和Baum首次报道,应用血管造影术可发现流速低至0.5ml/min的活动性出血,继而采用经导管动脉内连续注入加压素控制出血。随后,Roesh.Dotter.Brown报道经导管注入自体血凝块栓塞胃网膜右动脉治疗急性胃岀血,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各种栓塞剂(如吸收性明胶海绵、聚乙烯醇、组织黏合剂、可脱球囊等)的发展及导管技术的改进,推动了栓塞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Gianturco和Wallace研制了用于栓塞的钢丝圈,目前仍被广泛应用o年Ellman等报道用无水酒精消除组织或器官功能,并首次用于栓塞肾脏获得成功。近年来随着微导管、微钢圈的应用,使外周血管和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更为有效。日本学者打田日出夫、山田龙作等将栓塞术引入肿瘤治疗范围,率先开展了肝细胞癌的经动脉经导管化疗栓塞术,目前已被各国学者广泛接受和推广。

设备的改良在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年Moniz与Caldas第一次使用人工快速换片机,能连续进行动脉相、毛细血管相及静脉相摄片。年JSanchez.Perez开始使用自动换片机。20世纪80年代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更为迅速,如影像增强器、自动注射器等,随之出现电视影像增强透视、电影摄影和电视录像。Johnson等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不锈钢高压注射器,其后不久,瑞典人AkeGilund发明了第一个高压注射器与双向卷片换片器。DSA的出现,是介入放射学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能够使用浓度较低的对比剂,并且得到清晰的减影后的血管造影图像(原理见《医学影像学》教材),使介入放射学更易于开展。

在监视手段上,超声应用到临床之前,一般依靠普通X射线通过骨性解剖标志进行穿刺,这固然存在着危险性大、准确性小的问题。超声实时监视穿刺和CT引导穿刺方法的出现,降低了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随后又岀现了MR引导下的介入操作,使介入诊断与治疗更加精确与丰富,并且减少了介入放射学医生的放射性损伤。

对比剂也由不良反应较多且易发生过敏的离子型对比剂,改良为非离子型对比剂;由于对比剂的不良反应轻微,不至于掩盖与疾病本身相关或手术相关的症状,术者能够准确判断出现某种症状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使并发症大为减少,进一步有利于介入放射学的开展。

在影像监视手段不断提高和完善的同时,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为介入放射学安全、高效、可靠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如穿刺针、导管等经皮导入的介入器材整体由外径较粗、内径较小、对病人损伤较大、不便于介入操作逐渐发展到外径越来越细,内径越来越大,为介入操作提供了方便。在球囊导管的外径越来越小的同时,球囊的可达直径则越来越大,所能承受的内压也越来越大;同样金属支架在保证生物相容性的基础上,推送器的直径越来越小,而支架的直径越来越大,并且更加能够适应生理弯曲,使得管腔成形术蓬勃发展起来。

除了一些传统的可直接应用到介入放射学的器材,一些本来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激光、微波等热源亦被发展到可以通过穿刺途径,送达肿瘤内部进行治疗的阶段。另外,还有将旋切技术与导管技术相结合发明出来的旋切导管应用到血栓治疗方面等。更多新的技术和新的器材不断出现并应用到介入放射学中。

二、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也是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的一部分。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使放射学界产生了巨大的飞跃。我国在年开展了支气管动脉抗癌药物灌注治疗肺癌,年开展了食管球囊扩张,年开展了肾动脉扩张。《介入放射学》虽然是译著,但是为当时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介入放射学提供了发展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起,国内连续举办介入放射学学习班,培养了余名介入放射医生,这批学员医院最早开展介入工作的骨干力量。早期介入放射学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与内、外科联合治疗,有的则单独建立了介入病房。虽然早期工作环境简陋、设备陈旧,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开展介入工作的决心,我国的介入放射学也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从萌芽状态开始成长并迅速发展起来的。老一辈科学家在设备和器材相当落后的条件下,为了解除病人的病痛、为了学科的发展,牺牲自己的健康,值得我们永远颂扬和学习。

随着一批留学国外的医学工作者学成归国,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组的设立,以及各种形式的介入放射学习班及研讨会的举办,我国的介入放射学事业逐步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年中华放射学会在山东潍坊召开首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邀请到了日本打田日出夫、山田龙作等介入放射学专家,会议以肝细胞癌的介入学治疗为主要内容,对介入放射学在我国的蓬勃兴起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年卫生部文件决定将开展了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从而根医院和医学界的地位。20世纪90医院评审,将介入放射学的开展医院的重要评审要求,也对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年国家科委、卫生部联合将介入放射学项目列为“九五”攻关课题,再一次从国家角度对介入放射学进行了肯定,为21世纪介入放射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介入放射学事业的早期工作,大都是从肿瘤化疗栓塞术及经皮穿刺技术开始的,主要与国内此类病人较多有关,医院还开展了管腔成形术,如食管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肾动脉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肾性高血压等。随着对介入放射学认识的加深,我国学者开始涉足于各种管腔成形术,尤其在支架应用方面更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年国内首先报道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asystemicstentshunt,TIPSS)后,作为一项由放射科独立完成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一度风靡全国,对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支架再狭窄出现较早、效果与费用的比例不符合国情等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近年来已呈谨慎态度。年报道了沸腾盐水直接注入,年报道了加热碘油栓塞肝动脉治疗肝细胞癌,年报道了灌注泵治疗肝肿瘤,为肝脏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降低了对正常肝脏的损伤,提高了肿瘤治疗效率,为肝脏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对于胆管、气管支架成形术的研究也见诸报道。虽然我国的介入放射学研究工作同国际上相比较,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介入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逐步开展和加强基础实验研究。

第二节介入放射学所需器材

一、影像监视设备

介入放射学如定义所述,它不同于外科手术的局部治疗不在于其不直视治疗局部,而是通过影像设备的监视,利用导管、导丝的操作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所以监视手段及监视手段的选择至关重要。每一种监视手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取其长避其短才能保证介入放射学操作的顺利进行。下面就简述这些监视手段的特点,鉴于篇幅所限,各种方法的原理等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

1.直接X线透视是指X线穿透人体后在荧光屏上成像的方法,是介入放射学传统的、基本的监视手段,应用历史最早,范围最广泛。过去用于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及胆管系统、泌尿道系统等利用碘对比剂显影的非血管介入放射学的监视方法。作为一种实时显像的监测手段,X线透视下进行介入放射学操作被更广泛的应用,其优点无需赘述。现在应用的各种导管等介入器械几乎都被设计成X线下可视或标记可视,从这一点来看,X线透视已完全被介入放射学医生所接受。但由于成像层次重叠,密度差异小,尤其在实质脏器,且大部分监视尚需依赖对比剂的使用。此外,直接X线透视需要暗室操作,图像质量差,不便于介入操作,同时X射线对病人,尤其是对术者的放射损伤也是其不可忽视的缺点。

2.间接X线透视与DSA间接X线透视是将通过人体的X射线通过光电转换器并经摄像系统传递到显示器上成像的方法,由于使用了影像增强器图像清晰明亮,便于观察,所以作为介入放射学的监视方法间接X线透视已基本取代直接X线透视。并且X线暴线量明显减少,对病人和操作者都带来很大的益处。DSA是在间接X线透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其计算机技术消除了骨骼、软组织对于注入血管系统对比剂影像的影响,提高了血管显示的清晰度,并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使器官、组织及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显示得更加清楚,目前是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首选的监视方法。

3.超声波检查仪超声也可作为介入放射学的影像监视设备,使用方便和实时显像是其最大的特点,而且超声波目前还未发现对人体有明显的伤害作用。作为穿刺的定位手段,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特别是对于胸、腹腔积液或脓肿,腹部实质性脏器以及胸膜病变,乳腺或其他体表病变的穿刺定位,超声检查仪具备良好的监视能力。超声探头可随时变换角度扫查,对于操作者来说立体感更强,准确性明显提高。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肝胆系统经皮穿刺等操作,超声检查更应作为首选的影像监视方法。但是由于受声学成像的特点所制约,超声检查易受骨质、气体等因素影响,要求操作具有一定的技巧。除部分脏器,如肺、头无法使用超声检查外,本来适合超声扫查的某些脏器也会出现相对的盲区(如肝脏紧贴膈下的部位等)。由于探头对于靶器官的位置千变万化,对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其断层成像的特点,造成对脏器整体观较差。

4.CT同样具有X线影像的特点,但由于是断层影像能够使病灶显示得更加清楚,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CT透视更加为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非超声监视适应证的穿刺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颅内岀血穿刺抽吸减压治疗、肺内病变的活检等。但是由于CT机价格远远超过超声,所以在治疗费用上较高,且具有放射损伤,不宜作为首选的监视方法。

5.MRMR没有射线损伤,观察范围大,近年来出现的开放型MR和透视技术,方便了介入放射学的操作,并且可以达到实时监视的程度,从而越来越被临床所认识,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虽然现在由于设备的普及程度、性能和专用无磁性介入放射学器材开发程度所限,尚未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但是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使用器材

介入放射学器材的种类繁多,且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和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器材被开发应用到临床。下面介绍的是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器材,详细内容将在各论中叙述。

1.穿刺针不论是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还是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穿刺针都是最基本的器材。经过穿刺针建立通道,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如血管穿刺、胆管穿刺、组织活检等,无一能够缺少穿刺针O穿刺针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通道后,通过导丝导入各种导管进行下一步操作,或直接经建立的通道,釆取病理组织、抽吸内容物、注入药物等。所以穿刺针在完成通道建立的前提下,如何尽量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穿刺针研究及发展的关键。穿刺针一般由锐利的针芯和外套管构成,根据用途的不同也可以是两层以上的外套管,或单纯用于血管穿刺的没有针芯的中空穿刺针。穿刺针的外径用号表示,内径为了和通过的导丝相对应而用英寸表示。

2.导管导管是介入放射学的主要器材,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造影导管、引流导管、球囊扩张导管等,分别用于造影、引流、扩张狭窄管腔之用。由于使用部位和用途的不同,各种导管的长短、粗细、形状均不同。根据导管直径的不同,又有微导管或同轴导管的分别。微导管中根据用途也可分为造影导管和球囊扩张导管。一般导管直径用F(Franch,lFranch=O.mm)来表示,球囊长度和直径用厘米来表示,而导管内径则用英寸来表示(表1-2-1)□

表1-2-1

长度对照表

厘米(cm)

英寸

Franch

1厘米(cm)

1.

0.

30.00

1英寸

2.54

1

7.62

1Franch

0.

0.

1

3.导丝导丝是通过穿刺针的外套管利用交换法送入导管,或经导管利用其导向性能,将导管选择性插入的重要器材。根据使用物理特性不同可以分为超滑导丝、超硬导丝、超长的交换导丝,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有中空的溶栓导丝等。导丝的直径用英寸表示。

4.导管鞘是为了避免导管反复出入组织或管壁对局部造成的损伤,尤其在血管操作时避免损伤血管壁而使用的一种器材。它由带反流阀的外鞘和能够通过导丝的中空内芯组成,用硅胶制成的反流阀在防止血液外溢同时,可以反复通过相应口径的导管,而血管壁不会受损伤;内芯较硬,前端呈锥状,以保证导管鞘可以顺利沿导丝送入。导管鞘的外套管的直径用F表示,而内芯的内径为了与能通过的导丝相对应,用英寸表示,但是外套管的内径则为了与通过的导管一致,用F表示。进行高龄病人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治疗时,导管鞘的长度需尽量达到拟操作目的血管的位置,以防止动脉迂曲、钙化造成导管操作的困难。在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操作时,利用导管鞘有助于同时送入1根以上的导丝。

5.支架支架用于支撑狭窄管腔以达到恢复管腔流通功能之用,广义上可以分为内涵管和金属支架,狭义的支架仅指金属支架。内涵管仅用于非血管系统,外径虽然有粗细之分,但是内腔直径远小于金属支架所能达到的内径,且其管腔内易发生沉积物附着,容易早期岀现再狭窄,但是可以通过介入放射学技术或内镜将其取出再重新留置,这又是内涵管的优点。金属支架根据其扩张的特性可分为自膨式和球囊扩张式,其性能、材料及制作方式均各有差异,如PalmazstentSZstent等。金属支架既可用于血管系统,也可用于非血管系统。

6.其他上述五种是在介入放射学中最基本的器材,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根据介入放射学治疗的要求还有很多特殊器材,如:用于防止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梗死的下腔静脉过滤器,用于取异物或结石的网篮,用于肿瘤穿刺治疗用的激光、微波、冷冻等器材,用于治疗血栓的旋切导管等。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种类繁多,随着介入放射学和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器材被开发,并在临床得到应用和推广。

第三节介入放射学使用药物

介入放射学不同于内科、外科之处在于利用影像监视和介入放射学器材而不用手术切开就可以进行局部治疗,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或经常使用各种药物,而且药物的使用又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临床应用。本节将着重介绍介入放射学的一些常用药物、使用目的和特殊的用法。由于篇幅所限,不到之处,请参考相关书籍。

一、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

血管收缩与扩张类药物主要用于需要改变血流速度的造影或治疗,使用得当将会带来很好的造影及治疗效果。这些药物的使用均应在选择性插管的前提下进行,扩张类药物在较粗的血管分支内注入,为了达到分布广泛、均匀的目的,注入速度应较快;而血管收缩类药物应在准确的分支血管内注入,注入速度应较慢,以没有反流为标准。

(一)血管扩张类药物

主要用于血管造影时增加被造影血管的血流量,使图像更加清晰,如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为了增加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量,使门静脉显影更加清楚而使用血管扩张剂;或诊断出血的血管造影出血影像不明确时,可以应用该类药物,显示岀血部位后,再进行栓塞治疗。

1.罂粟碱(帕帕非林,papaverine)对血管、支气管、胃肠道、胆管等的平滑肌都有松弛作用。利用其松弛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的扩张作用,主要用于防止脑血栓形成、冠心病和肺梗死。亦可用于下肢远端动脉痉挛及动脉血栓性疼痛。介入手术中,常用其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血管造影效果。常用剂量:肌注或静注,每次30~60mg,24小时不超过mg。

2.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为目前最理想的血管扩张剂。在药物血管造影中多用PGE1和PGF2a这两类。现已用于四肢动脉造影、动脉性门脉造影、盆部动脉造影及胃肠道出血的诊断。用于解除插管所致的血管痉挛也极为有效。常用剂量:注射剂:2mg/支,另附每支Img碳酸钠溶液及10ml生理盐水用以稀释,静脉滴注,每次2mgo

3.妥拉(tolazoline,priscoline)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动脉扩张,随之血流量增加。常用于改善肢体动脉造影质量以及动脉性门脉造影的显影密度。常用剂量:口服:25毫克,3?4次/天;肌注或皮下注射:25毫克/次。

(二)血管收缩类药物

主要用于减少或降低动脉血流速度或减少正常组织血流速度,常用于小量消化道出血的造影、治疗或肿瘤栓塞。如肾静脉造影时,为了降低在静脉注入对比剂时的压力,在同侧的肾动脉内注入血管收缩药物后,再进行肾静脉造影。又如进行早期肝脏肿瘤造影或栓塞时,由于肿瘤血管缺少或没有毛细血管前动脉,对血管收缩药物没有或缺少反应,注入血管收缩药物,正常肝脏毛细血管前动脉收缩,血流减慢,使病灶显示更加清楚,或由于正常肝脏组织毛细血管前动脉收缩,血流速度变慢,相应肿瘤血管的血流比例增大,使栓塞药物大部分进入肿瘤血管,而不进入或少进入正常肝脏。还可使用该类药物,使内分泌腺体增加分泌,用于胰腺内分泌肿瘤经静脉釆血样之用。

1.肾上腺素(epinephrine)为最常使用的血管收缩剂,常用于肾动脉改造影、肾上腺动脉造影和肾静脉造影。肾上腺素肾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肿瘤诊断,因为肿瘤新生血管壁仅为单层内皮细胞,缺乏a受体,注入肾上腺素3~6明后,对比剂流向无收缩反应的肿瘤血管,增强了肿瘤染色的显示。选择性肾静脉造影前,在肾动脉内注入10~12^肾上腺素造成肾动脉收缩,会显著提高肾静脉造影效果。胰动脉缺乏a受体,在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入5~8昭肾上腺素后,进入胰血管内的对比剂增加,胰腺或胰内病变显示得更好。常用剂量:总量0.3毫克/次,不宜超过Img。

2.加压素(vasopressin)也称为抗利尿激素(ADH),既作为诊断性药物进行血管造影,又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前者多用于腹腔动脉造影和肝动脉造影,可明显改善胰内血管的显影质量。用于治疗时,可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动脉滴注加压素或作静脉滴注。副作用有血压升高、心动过缓、冠状动脉收缩、尿量减少以及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引起的腹部绞痛等。常用剂量:5毫克/次。

3.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mide)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烈的血管收缩剂,为8肽激素,作用部位在末梢,不影响主干和大分支。常用于肾肿瘤、胰腺病变、肝肿瘤以及骨和软组织肿瘤的动脉造影。其副作用为血压升高、心动过缓,但造影时用量的副作用不明显。常用剂量:1毫克/次,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0mlo缓慢静脉滴注,1?lOag/min,不宜突然中途停药。

二、止血与抗凝、溶栓药物

止血与抗凝类药物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放射学治疗,用量与方法由于疾病的不同,药物种类的不同,投药途径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一)止血类药物

多用于防治各种出血。如外伤出血、咯血、吐血及便血等。在介入放射学中,可以配合上述的血管收缩类药物,由选择性动脉插管,直接注入出血局部达到止血的目的。但是这类药物(包括血管收缩剂),仅对毛细血管出血等面积大、范围广、血管造影所见出血血管不明确的病例有效,对较大血管出血仅起辅助作用,还需通过后述的栓塞疗法进行治疗。

常用止血药物:

1.维生素虬(vitaminK3)天然的维生素K存在于苜蓿、菠菜、番茄及鱼糜等中。有些是细菌的产物,人肠内细菌也能合成,分别命名为维生素K】及匕。维生素K及L均为人工合成品。匕为亚硫酸氢钠甲荼醍,匕为乙酰甲蔡醍。主要用于凝血酶原过低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防治,以及因服双香豆素类和水杨酸类等过量所致的出血;另外阻塞性黄疸及胆漏管手术前注射本品可减少岀血。亦可用于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在介入放射学中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病人。常用剂量:肌注,4毫克/次,2~3次/日。

2.维生素K](vitaminK,)其特点为作用较迅速,不良反应较少。本品系脂溶性,口服必须有胆汁或胆盐存在才能吸收,一般肌注为主。近有报道,维生素虬可降低慢性肝炎病人的转氨酶,促使黄疸消退,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病人。常用剂量:肌注或静注,10毫克/次,2次/日。术前用量可为25?50毫克/日。

3.氨甲苯酸(止血芳酸)(aminomethylbenzoicacid,PAMBA,AMCA)多用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所引起的岀血,而对非纤维蛋白溶解所致的出血无效。其止血作用机制是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酶,使之不能被激活转变成纤溶酶,从而阻断纤维蛋白的溶解,保护伤口处血凝块的生成,也可防止血浆中纤维蛋白等因子受到破坏。介入放射学中主要用于出血的全身治疗和穿刺等操作造成的并发症岀血的治疗。常用剂量:0.1~0.3克/次,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10~20ml缓慢注射,每日最大量0.6go

4.鱼精蛋白(protamine)是从鱼类精子中提取出来的鱼精蛋白硫酸盐,其分子中含有较强的氨基酸(如精氨酸),在体内与肝素结合,能使其失去抗凝能力(可能由于中和肝素分子的电荷而拮抗肝素凝血作用)。用于抗凝治疗中肝素过量所引起的出血的止血。鱼精蛋白本身也有抗凝血作用,是因它干扰凝血酶原激活因子的生成,但较肝素弱,故不能使用过量。常用剂量:抗肝素过量的治疗用量须与所用肝素(最后一次使用量)相当,40~50mg本品可以中和5U肝素(注意1次用量不得超过50mg),由静脉缓慢注入,注射过快会产生不良反应。抗自发性出血每日5?8mg/kg(成人每日用量为mg),分2次静脉滴注,间隔6小时,以?ml生理盐水稀释后用,3日后改用半量。

5.酚磺乙胺(止血敏,止血定)(etamsylate,dicynone)促使血小板循环量增加,增强血小板集聚性与黏附性及促使凝血活性物质从血小板释放,从而缩短凝血时间加速血块收缩。此外,还可增强微血管壁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防止血液外渗。主要用于防治各种手术前后的出血,如脑出血、胆管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眼底出血、鼻出血、齿龈出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常用剂量:10~30分钟肌注或静注0.25~0.5g或口服0.5~1.0克/次,2次/日。肌注或静注时,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6.凝血酶(thrombin)凝血酶能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一般结扎(用于)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以及实质性脏器出血的止血。介入放射学主要用于肝硬化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及穿刺局部的出血。常用剂量:局部止血用灭菌生理盐水溶解成每毫升含本品50?0U,喷雾或灌注创面;或以吸收性明胶海绵、纱条蘸凝血酶贴敷创面;也可直接撒布粉末状凝血酶至创面°消化道岀血用生理盐水或牛奶(温度不超过37%:)溶解本品,使每毫升含50?U溶液口服或灌注,用量~20U/次,每1~6小时用1次。根据岀血部位和程度,可适当增减浓度、用量及次数。

(二)抗凝药物

抗凝血药主要用于防治深部动静脉血栓、肺血栓及其他血栓性疾病,在介入放射学中,除治疗血栓外,还主要用于血管系统的球囊扩张或留置金属支架后的抗凝治疗。它们通过影响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发挥作用。抗凝血药中,常用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如肝素及华法林等,也有的可以促进纤溶酶形成而加强纤维蛋白的溶解(如链激酶等)O

常用抗凝药物列举如下:

1.肝素钠(肝素,肝磷脂)(heparinsodium,calciparine,hepathrom,heparin)肝素是一种黏多糖,在人体内系由肥大细胞分泌而自然存于血液中。在体内外均能延缓或阻止血液凝固。其抗凝血作用机制极为复杂,对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影响:①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②对抗凝血激活酶,妨碍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③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肝素在抑制作用期间并不消耗。血中浓度0.1~0.6pLg/ml即可使凝血时间延长。肝素口服无效,必须注射,注射后5?10分钟显效,能使凝血时间延长5倍,作用维持时间约4小时。肝素的抗凝作用于(与)其带阴电荷有关,鱼精蛋白因中和其阴电荷故能抑制其抗凝血作用。一肝素在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几乎与对比剂相同。常用剂量:血管造影中U加入ml生理盐水中,制成肝素盐水,用于导管的冲洗、抗凝。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前、血管狭窄球囊扩张前,以及血管狭窄留置金属支架后,~12U加入10ml生理盐水中,直接经导管注入动脉或静脉,达到全身肝素化,防止血栓形成。操作时间长于4小时可追加1次°球囊扩张或留置金属支架后3~7天内,用肝素5U加入5%-10%葡萄糖溶液或注射用生理盐水ml中滴注,速度每分钟20?30滴。皮下注射作用发生慢,但较持久。

2.华法林(warfarinsodium)该药属双香豆素衍生物,能和维生素K竞争性地与肝脏有关的酶蛋白结合,阻碍维生素K的利用而抗凝。介入放射学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溶栓治疗术后、球囊扩张术后、留置金属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口服、肌注、静注均可,效果相同,最常用为口服。用药后12?18小时即可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作用可持续4~5日。常用剂量:一般可每3日给药1次,成人首剂为15?20mg(年老体弱及糖尿病病人用半量即可),次日5?10mg,3日后即可给维持量2.5~5mg/d。

3.阿司匹林(aspirin)本品为抗血小板聚集药,能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使花生四烯酸不能转变为过氧化物酶,能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A2(ATX2)的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其黏附率,阻止血栓形成。介入放射学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溶栓治疗术后、球囊扩张术后、留置金属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常用剂量:口服,40mg/do

4.双嗜达莫(潘生丁)(dipyridamole,persantin)本品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反应。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本品常与华法林或阿司匹林合用。介入放射学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溶栓治疗术后、球囊扩张术后、留置金属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常用剂量:口服,25-毫克/次,每日3次。用于抑制血栓时,可增至?mg/d°

5.氯毗格雷(波立维)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昔(ADP)与血小板结合及继发由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活化。适用于有过近期发作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确诊外周动脉硬化的病人,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推荐剂量每日75mg,对老年病人和肾病病人不需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有出血、胃肠道反应、皮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异常等。

(三)溶栓药物

溶栓药物主要用于动脉血栓的介入放射学治疗,及部分静脉血栓的治疗。在药物的选择上,现在临床使用最为广泛,并发症最少的是尿激酶。但是尿激酶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在用量上有较大的差别,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决定。

常用溶栓药物如下:

1.链激酶(溶栓酶)(streptokinase,plasminokinase)本品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它先与血浆纤溶酶原结合构成激活剂,再去激活剩余的纤溶酶原为纤溶酶,用以溶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栓溶解。临床用于多种血栓栓塞疾病,以急性广泛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大块肺栓塞、动静脉插管造成阻塞和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最为有效。常用剂量:介入治疗术中直接动脉灌注万U/h,利用高压注射器或手推缓慢注入。静脉滴注初次剂量,50万U溶于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于30分钟滴完。维持量为60万U,溶于~ml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皮质醇25~50mg或地塞米松

1.25~2.5mg(以预防不良反应),6小时滴完,4次/日,24小时不间断。疗程长短视病情而定,一般12小时于5日。治疗结束时,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酊作为过渡,以防血栓再度形成。

2.尿激酶(urokinase)本品为高效的血栓溶解剂,作用机制与链激酶不同,本品可直接促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使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水解,由于本品是人体内存在的蛋白质,比链激酶不良反应小,且疗效高,是介入放射学治疗血栓的最常用药物。常用剂量:介入治疗术中直接动脉灌注50万U/h,利用高压注射器或手推缓慢注入。静脉滴注1次25万?50万U,加入5%葡萄糖液ml内应用,1~2次/日,连用5~7日。以后每日肌注5U维持。

三、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是介入放射学治疗肿瘤时使用最多的药物之一,作为一名介入放射学的医生,对于各种抗肿瘤药物的特性、作用部位应该准确掌握。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介绍一些选择的原则和常用的抗肿瘤药物,进一步学习请参考其他专业书籍。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目前按药物来源一般分为六类,即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激素及其他类型。近年来还发展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转移等新型抗肿瘤药物。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止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或蛋白质的合成,或直接对这些大分子发生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使之死亡。有些药物也可通过改变体内激素平衡而抑制肿瘤生长。

由于各期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可根据对细胞增殖周期不同时相的作用,将抗肿瘤药物分为两大类:①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此类药物主要影响DNA分子的复制或功能,用于增殖细胞群的各期,甚至作用于非增殖细胞。如烷化剂、大部分抗癌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②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此类药物仅对于增殖细胞群的某一期有作用,主要包括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以及作用于M期的长春新碱等。应当指出,此两类药物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某些S期特异性的药物,如氟尿嗜嚏、甲氨蝶吟等对G期或其他各期也有一定作用。所以掌握细胞增殖动力学的知识对于合理设计抗肿瘤药物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烷化剂

烷化剂又称炷化剂或细胞毒类药物。此类药物具有易与组织及细胞发生反应的功能基团,如B?氯乙胺基、乙烯亚胺基及磺酸酯基等,其化学活性很强。其功能基团与细胞的筑基、氨基、段基和磷酸基起烷化作用液细胞的DNA、RNA、酶及蛋白质等变性或功能改变,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和繁殖,但烷化剂对人体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均有杀伤作用,尤其对生长较快的组织如骨髓及黏膜上皮组织的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血象的变化。烷化剂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群和非增殖细胞群的肿瘤细胞都有杀伤作用。

常用烷化剂抗癌药如下: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toxan,endoxan,CTX)及异环磷酰胺:本品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在肝微粒体酶催化下分解释出烷化作用很强的氯乙基磷酰胺(或称磷酰胺氮芥),发挥抗癌作用。据认为本品选择性抗肿瘤作用较强是因为在敏感肿瘤组织中产生磷酰胺氮芥较多,而在肝、肾等正常组织中可转化为活性较弱的衍生物,故受损害较轻。本药主要与DNA形成交叉联结等共价结合,破坏DNA的结构与功能,使肿瘤细胞死亡。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主要杀灭G2期细胞。本品的抗肿瘤谱较广,在介入治疗中最常用于肺癌的灌注治疗。常用剂量:?mg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经选择性动脉插管缓慢注入。

(三)抗代谢药

抗代谢类药物是一类能干扰细胞正常代谢过程的药物。它们可抑制细胞增殖,导致细胞死亡,达到抗癌目的。由于它们在结构上与相应代谢物相似,可与代谢物在酶上竞争,阻止正常代谢过程的进行或以伪代谢物身份参加反应,合成异常化合物,引起死亡性合成,阻止代谢。抗代谢药较有选择性地抑制体内繁殖最旺盛的细胞,包括骨髓、消化道黏膜、生殖细胞、毛发、指甲、发育中的胎儿和恶性肿瘤。抗代谢药物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它主要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因而对S期最敏感,有时也可抑制RNA与蛋白质合成,故对G期和G?期也有作用,因此有些抗代谢剂如甲氨蝶吟、氟尿嗟嚏和筑喋吟等常呈一定程度的自身限制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抗代谢药,一般分为抗叶酸类、抗嗦吟类及抗嗜嚏类等。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但对一些实体瘤也有一定疗效。抗代谢药多数作用于核酸合成。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作用选择性小,但因其抑制酶系不同,作用点各异,所以各药物之间一般无交叉耐药性,与其他类型药物也无交叉耐药性。

常用抗代谢抗癌药:

氟尿嚥嚏(5■氟尿嗜嚏)(血orouracil,5-FU)为尿嚼嗟类抗代谢药,在体内受酶催化先转变为氟尿嗜暄脱氧核昔,继而转变为氟尿嗜嚏脱氧核昔酸。后者是活化型,能干扰核酸和DNA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本品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杀灭S期细胞,但它又能以伪代谢物形式掺入RNA中影响其功能,因此对增殖细胞各期都有一定影响。氟尿嚅嚏主要在肝脏分解代谢。静脉注射后很快从血浆中消失,血浆t约10-20分钟,24小时内尿中排出约10%0静脉滴注或动脉灌注血浓度较稳定,代谢转化及分解亦较完全。骨髓中的药物浓度较血中为低。口服后血浆浓度的个体差异较大,而骨髓中浓度与血浓度相似。口服用药对骨髓细胞DNA的抑制较静注为久。乳剂及水溶液的吸收优于片剂。空腹服药吸收较好。本品的抗癌谱较广,临床用于治疗消化道癌,常与丝裂霉素、阿霉素或阿糖胞昔合用,亦可与卡莫司汀、长春新碱、达卡巴嗪等合用(FIVB方案)。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宜用动脉插管注药或用输液泵连续给药。对绒毛膜上皮癌,使用较大剂量或与放线菌素D合用,疗效较好。也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宫颈癌、胃癌、膀胱癌及胰腺癌等。治疗宫颈癌可局部注射合并全身治疗。亦用于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及角化棘皮瘤等。常用剂量:氟尿嗜嚏作静脉推注与滴注所用剂量相差甚大,必须注意。推注剂量一般为每日10~12mg/kg,有用到15mg/kgo用3~5日,然后改为每次5?10mg/kg,隔1?2日1次,疗程量5~7g(甚至10g)o亦有主张每周1次静注10~15mg/kg作为维持量。静脉滴注,如每日用到15?30mg/kg时,每次滴注时间不得短于6~8小时,此量不能用于推注,以10日为一疗程。胸腹腔内注射0.75~1克/次,5~7日1次。瘤内注射,如用于宫颈癌等,0.25?0.5克/次,可以注射器直接应用,不必稀释。口服,0.15~0.3g/d,分次服,疗程量10?15g。此外,还可用5%-10%软膏或20%霜剂外敷。

(四)抗肿瘤抗生素

同其他抗生素一样,这些药是由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通过抑制细胞DNA的结合而发挥它们的细胞毒性作用。由于抗肿瘤抗生素的胃肠道吸收很差,通常由静脉给药。此类药物中的氨基葡萄糖能帮助药物进入细胞内。尤其是心肌细胞,因此柔红霉素和阿霉素都对心肌有明显毒性作用。

常用抗肿瘤抗生素类药物:

1.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本品具有两个烷化中心,即乙烯亚胺基和氨甲酰基,可使细胞的DNA解聚,同时阻碍DNA的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分裂。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抗肿瘤谱较广,作用迅速,但治疗指数不高,毒性较大。静脉注射后迅速由血中消失,在数小时内由尿排岀约35%。临床适用于消化道癌,如胃癌、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等,疗效较好。对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及绒毛膜上皮癌等也有效。还可用于恶性淋巴瘤、癌性胸腹腔积液。常用剂量:介入治疗中直接动脉灌注4?8毫克/次,静注成人4~6毫克/次,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20?40ml溶解,1?2次/周,疗程量40~60mgo近来有人釆用10毫克/次,1次/周。也可将药物溶于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在1小时内滴完)。动脉注射,剂量同静注。腔内注射,4-10毫克/次,5?7日1次,4~6次为一疗程,也可作膀胱内灌注。口服,2?6毫克/日,总量?mg为一疗程。

2.阿霉素(14.羟柔红霉素)(adriamycin,doxorubicin,ADM)本品的作用机制与柔红霉素相同,抗瘤谱较广,抑瘤率也高于正定霉素,而毒性略低。阿霉素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S期及M期作用最强,对G及G?期也有作用。本品和柔红霉素及长春新碱有交叉耐药性。本品在血浆中迅速消失,广泛分布于肝、脾、肾、肺和心脏中,主要在肝脏代谢,从尿中排出只有5%,因此,如肝肾功能不良可使毒性增加。临床上不仅用于急慢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而且曾用于胃癌、肺癌、膀胱癌、软组织肉瘤、乳腺癌、网状细胞肉瘤、恶性畸胎瘤、恶性淋巴肉芽肿、鼻咽癌、恶性黑色素瘤、胃肠道癌、神经母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瘤、甲状腺癌及骨肉瘤等。常与阿糖胞昔、长春新碱、博来霉素及环磷酰胺等合用,以增强疗效。常用剂量:介入治疗中直接动脉灌注4?8毫克/次,静注,一般主张间断给药,每次40~60mg/m2,3周1次。或每日20mg/n?,连续3日涧隔3周再给药。也有人用20~35mg/m2,l周。目前认为总量不宜超过~mg/m2,以免发生严重心脏毒性。

3.表柔比星(pharmorubicin,epirubicin,EPB)表柔比星为阿霉素的同分异构体,其作用机制及主要用途均类似阿霉素,但对心脏毒性及骨髓抑制作用较小,治疗指数较高,经广泛临床使用证明,表柔比星的疗效优于阿霉素。常用剂量:同阿霉素。

(五)植物类抗肿瘤药

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类,它们是有丝分裂的抑制剂。通过结合微管蛋白、微管和有丝分裂锤的蛋白组成部分。因而,干扰微管的组合并阻断中期的细胞分裂。此类药胃肠道吸收差,可静脉内用药。它们对组织的刺激很强,必须保持小心,防止外渗。

常用植物类抗肿瘤药:

依托泊#(etoposide)本品为细胞周期依赖性和特异性的抗肿瘤药。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和G?期,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的DNA合成。用于小细胞肺癌、睾丸癌、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常用剂量:介入治疗中直接动脉灌注40~80毫克/次,静脉滴注60~毫克/日,连续3?5日,每隔3?4周重复给药。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稀释本品,每毫升不超过0.25mg的浓度后,缓慢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六)杂类

包括抗肿瘤作用机制未明,难于定位的药物。

常用杂类抗肿瘤药物:

1.顺钳(二氯二氨钳,顺氯氨(cisplatin,CDDP)本品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临床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及睾丸癌等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有较高的疗效,与其他抗癌药物(长春新碱、环磷酰胺、5-氟尿嚅嗟等)联用,对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及成骨肉瘤等多种实体肿瘤均能显示疗效。顺钳配合放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型肺癌、鼻咽癌及食管癌等,疗效突出,对肝癌和软组织肉瘤也有一定疗效。常用剂量:介入治疗中直接动脉灌注20~40毫克/次,静脉滴注,成人常用剂量10~20毫克/日,溶于?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避光2小时内滴完,每疗程为?mg,在用量达到?mg后,需间隔1?2周。总用量达mg时,多数病人呈现主客观缓解。

2.卡钳(carboplatin)卡钳对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睾丸肿瘤、头颈部鳞癌及恶性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对膀胱癌及子宫颈癌也有一定疗效。常用剂量:同顺祐。

(七)激素类

激素是一类对机体功能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失调能诱发各种肿瘤,如腺垂体、卵巢、睾丸、肾上腺皮质及甲状腺的肿瘤。激素对许多肿瘤的发病和生长有密切关系,改变激素不平衡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临床常用于治疗肿瘤的激素可分为两类。

1.性激素包括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雄激素对乳腺癌有时有效,特别是在绝经期前的病人及骨转移者。此类药物与其他抗肿瘤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并对骨髓有一定保护作用。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和绝经后病人的转移性乳腺癌(特别是软组织转移者)有效。近又合成了一些抗雌激素药如他莫昔芬等,临床表明对乳腺癌有一定疗效。大剂量黄体酮可使子宫内膜腺癌及其转移癌类萎缩,得到暂时性客观好转。对肾癌亦有效。

2.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淋巴细胞有直接的溶解作用和抑制有丝分裂的作用,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作用于S及G?期,并对~S边界有延缓作用。现认为皮质激素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尤其是敏感的淋巴细胞)的脂肪分解增加,脂肪酸利用减少,引起细胞内脂肪酸含量过高,而致细胞核及细胞崩解死亡。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可产生相当高的暂时缓解率。还常用于减轻由于肿瘤侵犯重要生命器官所引起的炎症。近年来,此类药物在合并用药方案中是常用的药物,如POMP.VAMP等方案即是与长春新碱、甲氨蝶吟、6.筑基喋吟和泼尼松四种药不同剂量的合并应用。

(八)免疫增强剂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近10年来综合治疗的新途径之一,其基本原理是调动机体的积极性,提高机体抗肿瘤的免疫能力,以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

肿瘤免疫治疗有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及继承免疫等。被动免疫和继承免疫是抗血清和免疫细胞或免疫效应因子的传输;主动免疫系利用抗原刺激的方法,促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对抗入侵的抗原。主动免疫治疗中有特异性免疫疗法和非特异性免疫疗法两种。特异性免疫疗法是以肿瘤抗原来激发宿主对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或细胞毒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疗法是采用一些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或疫苗以激发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抵抗能力或杀灭癌细胞。

第四节栓塞物质

栓塞的目的是为了阻断血流,即可以使血管闭塞、血流停止,所以原则上讲任何可以使血管闭塞的物质或因素都可以作为栓塞物质使用,如无水酒精、热碘油等化学物理因素。但是各种栓塞物质因栓塞的血管部位和性质不同,达到闭塞血管、阻断血流的效果就不同,所以根据栓塞目的选择适当的栓塞物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对肝细胞癌栓塞治疗,由于吸收性明胶海绵可以在1~2周内阻断血管,造成肿瘤坏死,且1~2周后血管可以再次开通,为下一次治疗提供了方便条件;再如金属钢圈栓塞动脉瘤,由于金属钢圈释放后体积变大,不能从动脉瘤的引流血管流走,达到栓塞目的。

作为栓塞物质的使用原则是:栓塞物质在使用中,必须保证能够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下显影,释放或留置的全程必须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监视下完成,否则易造成异位栓塞、过度栓塞或栓塞物质反流。

为了全面了解栓塞物质及其特性,本节按栓塞物质的性质,分类介绍临床应用较多或具有一定特点的栓塞物质。

一、生物栓塞物质

生物栓塞物质多取自病人自体组织,如自体血凝块、肌肉与皮下组织等,少数取自同种异体或异种组织,如干冻硬脑膜、牛心包膜等均为生物组织,机体对其耐受性好。上述肌肉与皮下组织属于最早的栓塞材料组织片,由于取材往往需另作切片,甚至损伤组织,因此现已放弃使用。

(1)血凝块

自体血凝块(gore)是最早使用于临床的栓塞物质之一,容易取得。它的弹性好,便于从导管中注入。不存在生物适应性问题。在没有脏器远端梗死时,被栓塞的动脉并没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改变。自体血凝块是一种短期作用栓塞剂,它可在6~24小时分裂消散。因此,当不希望永久栓塞时,它是一种优点。

制备方法:从导管抽出20ml自体血,放在灭菌杯内,当血块形成后分别切成4mmx8mm或3mmx3mm的条状,使用时将血凝块0.5~lmI放入注射器内,再抽适量对比剂,即可从导管注入。如果抽的血在20分钟不形成固体血凝块,可在20ml血内加入~U的凝血酶或2ml的5.氨基己酸,血凝块即可形成。如果再不形成可将血放入无菌盆内加热到65无或F,即可形成血块。虽然自体血凝块在6~24小时即可溶解,使血管再通,但常常在24~48小时再通,有时长达14天仍可见栓塞。

(二)冻干硬脑膜(lyodura)

冻干硬脑膜是法国ReneDjindjian于年首先提出,此材料制备容易,不被吸收,是目前可塑材料中较好的一种,为片状,使用时裁成0.2mmx0.2mmx0.2mm微粒,与稀释的对比剂一起注入,无不良反应。

二、海绵类

(一)吸收性明胶海绵(gelfoam)

吸收性明胶海绵是一种无毒、无抗原性的蛋白胶类物质,是外科常用的止血剂,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任意大小的碎块,是最有价值的栓塞材料;而且制备方便、价格低廉、栓塞可靠、安全有效、有优良的可压缩性和遇水再膨胀性。属中期栓塞物质。吸收性明胶海绵栓塞机制除机械栓塞外,其海绵状框架可被红细胞填塞,它在血管内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原沉积,很快形成血栓,加之它引起血管痉挛也促使血栓形成,帮助血管栓塞。血管栓塞后14?19天开始吸收,3个月后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可见完全吸收。但Jander认为如果血管内挤满了吸收性明胶海绵,那么它可能是永久栓塞剂,观察到长达4个月之久的吸收性明胶海绵仍栓塞了血管;相反,也有个别的被栓血管3天就被溶解再通。如将吸收性明胶海绵做高压灭菌后注入,会延迟组织吸收。为了增强血栓形成和栓塞血管的硬化,延长栓塞效果,可将它与硬化剂混合使用,常为3%的Sotradecol即14羟基硫酸钠,使用时将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泡在此液中,使形成胶状物,可用1ml注射器注入血管。

(二)聚乙烯醇颗粒(polyvinylalcohol,PVA)

聚乙烯醇颗粒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呈白色或微黄色质轻而软的多孔海绵颗粒状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不溶于水,因此在体内不降解,可机械栓塞病变部位血管,血液在PVA颗粒间隙中凝结、机化,使血管永久栓塞,属于永久栓塞物质。PVA颗粒有多种直径可供选择,从^到2头m不等,主要适应证为出血性疾病(动静脉畸形、外伤及其他原因出血)和肿瘤性病变(肝癌、肾癌、子宫肌瘤、肝血管瘤等)。此外,也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和为减少手术中出血过多的肿瘤术前栓塞等。

三、簧圈类

(一)不锈钢圈(steelcoil)

钢圈最初于年由Gianturco等人发明,用于永久性血管栓塞。最初的钢圈仅在钢圈的近端附有羊毛条,用以阻滞血流并构成血凝块,那时的钢圈只能用于导管头部不缩细的7FTeflon导管。到年改良成微型钢圈,可以通过5F导管放入,到年再次改良成目前常用的钢圈,在钢圈全长均附有Dacron线。栓塞时,用选择性导管插入靶血管,先作诊断性血管造影,以证实导管在位,然后根据钢圈子螺旋的直径选择适当大小的钢圈,临床常用的有3mm、5mm和8mm直径三种,其大小要与被栓塞的血管粗细相同,术者可从造影片中测得,如果钢圈太大,它就会在血管内拉长,而不是盘曲。市售的钢圈均先将钢圈装在钢圈载体内。一旦选出大小合适的钢圈,在钢圈载体帮助下放入导管,使用时先将钢圈载体插入三通或直接与导管的管座连接下来,使它位于导管管座喇叭口内。注意所用导管、导丝与钢圈大小的一致,如果所用推动的导丝直径过小,钢圈就会阻塞在导管壁与导丝之间,或钢圈近端本身可能弯曲,使钢圈卡在导管壁与导丝之间。不锈钢圈是一种局部的永久性栓塞,在钢圈的近端与远端还都有机化性血栓形成,这一血栓一直延伸到近侧第一个分支处,不过侧支循环可能也会沟通近远两端的血液循环。不锈钢圈的主要特点为:①永久性栓塞。②栓塞定位准确。栓塞时选择直径稍大于或相等于血管直径的簧圈,即可造成预定部位的栓塞。③能通过较细的导管完成较大直径的血管栓塞。目前市售的有3mm.5mm和8mm直径(卷曲后)的簧圈。微小簧圈为2mm直径,常用于脑血管畸形的栓塞。④能由X线平片长期随访观察。不锈钢圈适用于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痿、真性与假性动脉瘤的栓塞;肿瘤的术前栓塞;脾栓塞、精索静脉曲张和为动脉内化疗灌注前作血流改道的栓塞等。

(二)微型铂金丝圈(microcol)

钳金丝先缠成0.或0.英寸,长0.5-1.5cm,再卷曲成直径1~2mm的圈,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立即在冷水中冷却,即成钢圈,将其装入特制的平头针头内,消毒备用,这种微型圈可通过2.2F微导管,用于治疗创伤性和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痿。也可用于治疗硬膜动静脉痿,近来也有把微型钢圈放入动脉瘤栓塞。

四、可脱落球囊

最初由前苏联Serbinenko使用,用于栓塞脑内动静脉畸形。之后,Debrun等推出了另一种可脱落球囊,两者投放球囊的原理与方式完全不相同。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Serbinenko球囊

用硅胶囊作为栓塞材料,分1mm与2mm两种,1mm球囊可闭塞4mm粗的血管,2mm的球囊可闭塞9mm粗的血管。这一技术利用水流压力与病灶的虹吸作用原理,将球囊从体外直接经引导导管射入病灶处释放。

(二)Debrun球囊

这是用共轴导管原理释放球囊。即用3根导管共轴地套在一起,内部1根是cm长、直径2F的Teflon导管,中间是cm长、直径5F的PE导管,但其头端直径为2F,外面是80?90cm长、直径9F的引导导管。用弹力细丝将乳胶球囊(长约半厘米的柱形球囊)结扎在2F的Teflon导管头端,套在PE导管内,通过PE导管推送球囊并释放。

五、组织坏死剂

(一)无水乙醇

无水乙醇(ethanol)又称无水酒精,是一种良好的血管内组织坏死剂。它容易取得(市售分析纯无水乙醇即可应用),本身就是灭菌的,不必另行制备,注射容易,且可通过最细的导管释放。具有强烈的局部作用而没有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安全可靠,栓塞后侧支循环不易建立,因而被广泛应用。它具有强烈的蛋白凝固作用,能造成局部血管的内皮和血管周围组织坏死,破坏与其接触的血液有形成分及蛋白质,使之成为泥浆样,阻塞毛细血管床。同时它又可直接破坏此动脉供养的组织器官。加上继发性的广泛血栓形成,使无水乙醇成为良好的永久性栓塞剂。它的另一特点为栓塞后侧支循环不易建立,缺点为不能作X线跟踪,注射时有一过性疼痛。

(二)鱼肝油酸钠

鱼肝油酸钠(natriimorrhua)系不饱和脂肪酸盐,呈弱碱性(PH7.5)O临床常用5%鱼肝油酸钠溶液,主要用于曲张静脉、血管瘤的治疗。该药可使小血管血流变慢,血液淤滞,还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具有较强的溶血作用和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无直接促使血液凝固的作用,也不引起血管痉挛。引起静脉内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为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脱落。血管内皮下的胶原暴露,激活内源凝血系统,使聚集起来的血小板黏附于内皮细胞使其损伤,终致管腔内混合血栓的形成,为永久栓塞物质。对动脉栓塞的机制表现为:①它首先使微循环及动脉末梢受损,表现为通透性增加和组织内的出血性渗出;②使血细胞崩解,血浆成分析出,其沉淀物导致小血管的广泛淤塞;③被激活的内源凝血系统使较大动脉内继发血栓形成。本品最初使用时一般不超过5ml,但目前临床上已使用大剂量鱼肝油酸钠的血管瘤注射,总量达40ml,尚无不良反应。注射时可引起瞬间疼痛,但较无水乙醇轻。偶尔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皮疹等,多不严重。为慎重起见作微量过敏试验。为防止反流,使用中混以对比剂,在透视监视下注入。

六、微粒、微球、微囊类

微粒、微球与微囊均指直径在50?

xm大小的颗粒状栓塞剂,用于栓塞毛细血管床或前小动脉。对三者的区别至今并无明确定义。通常将大块物质如吸收性明胶海绵、干脑膜或真丝线段处理成微小颗粒时称微粒,将某种物体如乙基纤维制成能包裹其他药物的微小囊袋称为微囊,而微小实体,如矽球、钢球等称微球较为合理,但实际上很混乱。

(一)微球

矽球是最早应用的微球(microspheres),年Luessenhop与Spence将它用于脑血管内,他们所用的矽球较粗大,直径为0.5~3mm,是不可吸收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与硫酸彻混合而不透X线。至年Doppman与Dichir提出应用钢球,年Boulos与Krichef提出用聚四氟乙烯球,治疗颅内血管畸形,现已少用,不再赘述。年Kato制成含抗肿瘤药物的乙基纤维素微球,这一方法将化疗与栓塞结合在一起,首次提出化疗性栓塞的概念。所制微球能栓塞微小动脉,克服了中枢性栓塞剂栓塞后易在短期形成侧支循环的缺点,又弥补单纯药物灌注时,药物一冲即过的不足。

(二)氧化纤维

氧化纤维(oxidizedcellulose或oxycel)是中期栓塞物,对于1mm直径的血管,常在30天内再吸收,并产生暂时性血管炎。由于它与吸收性明胶海绵相比并没有更多优点,却有引起导管堵塞的可能性,所以已被放弃使用。

(三)微纤维胶原

微纤维胶原(avitene)是一种粉状牛型纯胶原,是作为止血而闻名的。它很容易在对比剂内形成各种稠度的浆状物,其稀浆易于注入小血管,这一点比其他颗粒物质好。avitene十分适合于多血管性肿瘤的术前栓塞,尤其是头颈部。因为它可能不形成侧支循环,所以不希望产生组织梗死的部位如胃肠道和盆腔等处,就不适合应用。如盆腔部使用时可能阻塞坐骨神经的血供,引起一些并发症。

(四)聚丙烯腊

聚丙烯W(polyacrylonitrile,PAN)有液态与微粒两种,微粒为~

im直径。PAN的基质是亲水性聚合物,遇到血液时,基质迅速与血中的水分交换,PAN成柔软团块,在血流冲击下分散进入较小

血管,逐渐变硬堵塞血管。本剂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经细至3F导管注射,不会使导管与血管粘连。小剂量时无毒性,大剂量时毒性也低于无水酒精。

(五)真丝微粒与线段

真丝微粒与线段(silkparticulasesandline)是我国学者马廉亭提出的设想,年正式发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真丝线段或微粒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闭塞血管,加工容易、易推注,取材方便,价廉,无需进口等优点。使用时将微粒与稀释的对比剂混合后注入,线段则是用注射器先抽吸稀释的对比剂,再将线段从注射器乳头处插入即可使用。

(六)葡聚糖凝胶

葡聚糖凝胶(dextran)为葡萄糖交联聚合而成的珠状颗粒,中文名称为葡聚糖凝胶。直径为50?am。发现此微球具有注射容易、不破碎、不结块、栓塞作用持久等特点。可均匀地栓塞末梢小动脉,在性能上优于PVA与硅微球。除上述优点外,还有制备简单,栓子无结块倾向,栓子混悬液比重接近全血的比重,在血管内可进行性膨胀,以至栓塞更完全,价格便宜,无抗原性,无局部组织及全身毒性反应,无被栓塞血管及组织炎症改变等特点。在临床上对肝癌的治疗有显著效果,对其他部位的栓塞也有肯定效果。

(七)丝裂霉素葡聚糖

魏树礼于年最早报道丝裂霉素与葡聚糖结合与释放的方式。微粒大小为10~lOO^m,丝裂霉素含量为5%~7%。膨胀性好,在液体中24小时可膨胀%,溶解性在5周内<30%,体外试验5小时可释放75%丝裂霉素。

(八)顺钳?乙基纤维

顺領-乙基纤维(CDDP-ms)属中性,不溶于水和酒精,微囊在水中1小时释放30%左右,24小时释放60%,微粒径直径50~呻,通常用量为80?mg。过量注入可引起剧烈炎症反应并出现生理障碍,但在短期内可恢复正常,无严重损害遗留。

七、碘油

年Nakamura从肝动脉注入碘油(lipiodol),发现其选择性地长时间滞留于肝癌组织内,从而可用于小肝癌及肝癌子灶的诊断。Konno进一步将一种分子脂溶性抗癌药聚苯乙烯马来酸亲制癌素(SMANCS)溶于碘油后注入肝动脉,抗癌药在肿瘤内部可长时间保持较高浓度,取得了一定疗效。自此以后,各种碘油抗癌药化疗栓塞剂被广泛应用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碘油经肝动脉注射后长期滞留于肝癌组织内,时间可达数月甚至1年以上,而正常肝组织内数天后就消失,这一特征是栓塞治疗的基础。这种选择性长期滞留在肝癌中的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可能的机制是:①肿瘤内新生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碘油可由于虹吸作用而选择性地流向肿瘤区;②肿瘤血管扭曲、不规则,缺乏肌层和弹力层,缺乏神经调节,血流缓慢,不足以冲刷附着的碘油;③肿瘤细胞分泌的渗透增强因子有利于包括碘油在内的各种物质渗透出毛细血管,使碘油易滞留于肿瘤内;④肿瘤组织内缺乏能清除碘油的单核巨噬系统和淋巴系统;⑤坏死所致的死腔形成,单核巨噬系统难以将其清除。碘油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其能与抗癌药制成乳剂或混悬剂,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使药物能以高浓度长时间滞留于肿瘤内缓慢释放,增强了药物的抗癌作用。另外,进入非肿瘤组织的药量降低及总用药量的减少,减轻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无动静脉痿的病人,肝动脉与门静脉间可通过肝窦相通。碘油经肝动脉注入后能滞留于肝窦内,偶然可反流入门静脉。同时由于肝内转移灶,包膜外浸润病灶由肝窦供血,所以碘油抗癌药化疗栓塞剂对肝内转移灶、包膜外浸润病灶和门静脉癌栓也有治疗作用。

肝动脉内注入碘油抗癌药化疗栓塞剂已作为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其疗效亦已得到公认,明显优于全身性化疗及一般肝动脉栓塞或其他化疗栓塞。1年与2年生存率分别为12.6%-71%与15%~45%。用于与碘油混合而行化疗栓塞的抗癌药有两类,即脂溶性的与水溶性的。常用的脂溶性抗癌药

物为SMANCS,可直接溶于碘油(lmg/ml)制成油溶液,但国内无此药。水溶性抗癌药与碘油混合制成的剂型有两类,即混悬剂与乳剂。混悬剂是抗癌药与碘油直接混合,应该是相当稳定的。对混悬剂的要求是:混悬的微粒应细微均匀,下沉缓慢,下沉后的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即能均匀分散,在长期贮存中粒子大小保持不变,不太黏稠,易倾倒。而乳剂是将抗癌药先溶于水或对比剂,再将它们与碘油混合。这两种方法国内外应用较普遍,均有一定的缺陷。实验表明混悬剂经导管注入阻力太大,而未加乳化剂制成的乳剂不稳定,油水很容易分层。解决这两个缺点的办法是:①将普通碘油换成超液态碘油,制成的混悬液不太黏稠,注射阻力减少;②在上述乳剂中再加入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其稳定性明显增加。

八、中药类

(一)白芨

白芨(bletillastriata)作为中药止血剂历史悠久。市售白芨为干块状,将它洗净、干燥、碾粉、过筛后,封装于安瓶内高温消毒,即成栓塞剂。

(二)鸦胆子油微囊

胡自伦、李树新报道以精制鸦胆子油为芯料,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相分离■凝聚法制成鸦胆子油-明胶阿拉伯胶微囊,直径在27~p.ni之间。经动物实验,表明为永久性栓塞剂,栓后1天仍可见球囊,表明有延迟释放药液作用。血管周围有轻微细胞浸润,无炎症反应。药理上鸦胆子对癌有抑制作用。有效率达71.6%,全身副作用小,对骨髓造血功能有保护作用,亦有增强癌细胞周围免疫反应的趋势。含药微囊既有化疗又有栓塞作用。

九、物理因素

(一)电凝法

国外最早由Philips于年提出。多采用直流恒流电源,阳极用不锈钢导丝,阴极多用外科电刀设备上的接地板。国内韩希年最先研究用自制直流电源及自制阳极导丝,设定额定电流为15~20mA。电凝法作用机制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常血管壁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而血小板、血细胞及蛋白质带负电荷,当使血管壁成内正外负的电压时,电位差倒转,吸附上述负电荷物质沉积而凝血。此外,离子因素、平滑肌收缩因素与高温因素等均有提到。韩希年认为血管内膜广泛损伤是电凝法主要的作用机制。电凝法优点:①定位精确;②栓塞永久;③无反流性误栓;④不引入异物;⑤可用于血小板减少或肝素化等。缺点为:①阳极导丝易被腐蚀而断裂;②所需通电时间难以预计;③不锈钢微粒可能脱落;④耗时;⑤需特殊设备与阳极导丝。

(二)热对比剂

将泛影葡胺加热到P,通过导管以3n)l/s速度注入静脉内。Pholl发现在栓后1~5天即有血栓形成。镜下见血管内膜坏死,管腔闭塞,而周围肌肉、血管均无坏死,注射远端血管轻度扩张,既无坏死,也无血栓形成。1~2周后血栓机化。并不引起全身不良反应。Cragg等将它用于动脉栓塞,在球囊阻断后注入10~30ml,所见与Pholl静脉注射相似。本法的机制为引起血管壁损伤,注入后1?5天才有血栓形成,2周后出现机化。引起血管闭塞为永久性的,同理,等渗盐水、葡萄糖液都可以加热后注入,采用对比剂加热的优点是它可在透视下注入,观察其引起血管损伤的长度,可避免过量注入。

十、黏胶类

液体组织黏合剂均为液态物质,多用于血管畸形的栓塞。由于是液态,操作较固态栓塞物质难以控制。包括氤基丙烯酸异丁酯(isobutyl-2-cyanoaciylate或IBC或burcylate)、乙基阻塞胶(ethiblococclusiongel)、蓝色组织胶(histoacrylblue或NBCA).EVAL等。

第五节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与范畴

介入放射学为了理解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综合应用,可以根据操作方法分类;也可以按照血管系统和非血管系统来分类。本节分别介绍两种分类方法,本教材是按照介入放射学方法分类编写的。

一、按照介入放射学方法分类

(一)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puncture/drainagetechnique)L血管穿刺,如动静脉或门静脉的穿刺。

2.囊肿、脓肿、血肿、积液的穿刺治疗,如肝囊肿的穿刺治疗。

3.实质脏器肿瘤的穿刺治疗(消融术),如肝细胞癌的穿刺治疗。

4.采取组织学标本,如经皮经肝的穿刺活检。

5.阻断、破坏神经传导用于止痛,如腹后壁神经丛的固定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腹痛。

(二)灌注/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infusion/embolization)

1.各种原因出血的治疗,如消化道出血。

2.实质脏器肿瘤的治疗,如肝细胞癌的栓塞治疗。

3.消除或减少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4.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

(三成形术)(angioplasty)

1.恢复管腔脏器的形态,如动脉狭窄。

2.建立新的通道,如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3.消除异常通道,如闭塞气管食管漏。

(四)其他

非包含在以上三项内的内容,如医源性的血管内异物。

二、按照治疗领域分类

(一)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vascularinterventionalradiology)

1.血管本身的病变,利用成形术及灌注(栓塞)术治疗血管狭窄、血管畸形、动静脉漏及血管破裂出血。

2.利用灌注(栓塞)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如化疗药物混合碘油加吸收性明胶海绵栓塞肝动脉治疗肝细胞癌。

3.利用动脉栓塞术消除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4.利用灌注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

5.血管造影及血管造影与其他影像设备相结合的侵袭性影像诊断。

(二)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1.利用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管腔狭窄,如食管狭窄。

2.利用穿刺(引流)术治疗囊肿、脓肿、血肿、积液和梗阻性黄疸、肾盂积水等。

3.利用穿刺术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

4.利用穿刺术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或施加物理、化学因素治疗肿瘤或治疗疼痛。

三、介入放射学的范畴

介入放射学正如定义中所述:是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釆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几乎涵盖全身所有部位和器官,从分类中也可以看到介入放射学适应证广泛。在心血管系统不论是冠状动脉,还是其他部位的血管狭窄或闭塞,都可以利用介入放射学的成形术进行治疗。不论是神经系统血管畸形还是其他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都可以通过栓塞术进行治疗。以肝细胞癌为代表的肿瘤,利用灌注(栓塞)术治疗,虽然不能彻底根除病变,但是在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方面得到了明显的疗效。对于脓肿、囊肿类病变的治疗更是简便、快捷,并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多种介入放射学方法的组合,即所谓的综合介入放射学,能够独立的对一些复杂病态、内外科治疗难以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进行卓有成效的治疗,如肝硬化、肝内胆管细胞癌等。

第六节介入放射学地位与未来

在介入放射学岀现以前放射科仅仅是一个诊断科室,以医疗辅助医院内。虽然在发达国家对于诊断科室非常重视,不论是临床医生,还是病人本人,都能够充分认识治疗前明确诊断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的国情下,放射科医生仍然是医辅人员,医院的放射科医生连医生的服装和医生的印章都没有,可见其地位之低。

但是介入放射学的岀现,给放射科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和崭新的地位,它一出现就以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发展。由于利用介入放射学技术能够迅速解决很多以往临床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如术后出血、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所以迅速得到临床的认可和支持,当然同时伴随着竞争。

介入放射学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兴起,在放射学界以至于医学影像学界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人才的积聚,所以在放射学界,人才竞争最激烈的是介入放射学领域,同时也给这个领域带来勃勃生机。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影像诊断医生面临的是如何迅速的掌握新的技术、如何将病变显示得更清楚,而単纯只有影像诊断医生能看懂,临床医生看不懂的影像诊断将越来越少,影像诊断医生的工作将逐渐转向介入放射学,同时兼任这个领域的影像诊断工作,所以在近10年里,介入放射学将在放射学界,以至医学影像学界起主导作用。

作为介入放射学医生应该明确身肩的重任,如何掌握医学影像诊断知识和介入放射学知识,使介入放射学发展的同时,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学,如将血管造影和其他影像诊断手段相结合,来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水平,充分利用临床的特点,进行综合影像诊断和比较影像诊断的研究和学习,进一步提高放射学以至医学影像诊断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为人民的身体健康、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同时也要求介入放射学医生对影像诊断、影像解剖和介入放射学技术精益求精,才能保证放射科或影像诊断科的介入放射学工作持续开展和不断的提高。

减少治疗中对正常组织的侵袭是当今所有治疗所追求的目标,外科手术是直接的局部治疗,但是不论手术本身还是麻醉给病人带来的侵袭都是巨大的;内科治疗又非对局部施加治疗因素,使用药物将分布全身后才能对局部起到治疗作用。而介入放射学的治疗随着技术和器材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达到初始的目的,尽量减少对病变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最大限度地达到对病变的治疗效果。如经动脉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首先在局部起到治疗效果后才以低浓度分布全身,明显降低了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伤害,如肿瘤的抗癌药物灌注治疗和动脉溶栓治疗等。并且以远比外科手术损伤程度小的代价,达到了局部治疗的目的,如出血的栓塞治疗、肿瘤的栓塞治疗等。有一些治疗方法超过了以往内科、外科治疗的极限,并且大大地降低了手术的危险和侵袭程度,如留置金属支架治疗布加(柏查)综合征、留置加膜金属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无一不是以往治疗手段难度大、治疗危险程度高的疾病,而依靠介入放射学可以简单、快捷达到治疗目的。.

介入放射学正如定义所说的那样,它必须以影像诊断为基础,所以就要求介入放射学医生必须掌握影像诊断的知识和能力;另外介入放射学又是在影像诊断手段的监视下进行操作,完成治疗过程的,所以又要求介入放射学医生必须掌握这些影像诊断设备和影像解剖学,才能准确的操作和控制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完成对病人的治疗。正是这两点,保证了介入放射学的主要工作将由放射科或影像诊断科来完成,当然有一些特殊介入放射学,如:心脏的介入放射学的开展,需要坚实的临床知识,由于部位比较单一,影像解剖简单、专一,而由相应的临床科室开展也是现实情况。

介入放射学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虽然在国外也仍把它叫做介入放射学,但是由于涉及因素复杂,术中和术后相关因素较多,放射科医生较少参与,尤其是心脏介入治疗常常由相关的内、外科医生来完成。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放射学将成为医学影像学的一个新型分支学科,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逐步代替部分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同时伴随着介入性诊断与治疗手段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几乎用于人体所有的系统与器官,带来的将是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如同内外科那样,成为神经放射学科,其中含介入与诊断;或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以至于有人提出应该称之为介入医学。在21世纪,介入放射学毋庸置疑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与内、外科鼎立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

资料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ys/82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