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日,存货是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的。而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属于存货的备抵科目,当存货的账面成本大于可变现净值时,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比如存货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时均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要计算出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需要先得出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存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所以可变现净值是通过倒退计算出来的。
即直接用于出售的产品或材料,可变现净值=自身估计售价-相关税费;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可变现净值=最终产品的估计售价-产品的相关税费-加工成本。一般情况下,售价的具体约定原则按照有合同约定的,按照合同约定价款,没有合同价的,按照一般市场价值。
具体涉及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1、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X产品
同时,由于税会差异的存在,存货跌价造成的资产损失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所以在当期所得税前不得扣除,同时以后实际发生时又可以扣除,所以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同时,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存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本期计提跌价准备金额×企业所得税税率)
产品或存货第一次发生跌价时,按照成本扣除可变现净值后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之后再发生进一步跌价时,成本扣除可变现净值为总的需要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但是前期已经计提了一部分,则本期需要计提的数额为成本减去可变现净值再减除“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余额。
如果后期可变现净值大于成本,或则可变现净值虽然还是小于成本,但是成本减去可变现净值后的差额小于“存货地接准备”科目余额,则需要对存货价值进行全部或部分恢复。
2、存货价值恢复,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X产品
贷:资产减值损失
同时,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当材料存货被领用进一步生产加工,或产品存货被销售时,由于存货已经结转至生产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要进行结转。
3、存货跌价准备结转:
生产经营领用存货:
借:生产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A材料(A材料计提的跌价准备)
贷:原材料——A材料(A材料的账面原值)
对外直接销售: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原材料
不管是生产领用还是对外直接销售,之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均需要结转: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即销售或使用后的存货,不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销售后均在当期应纳所得税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