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经济界定与作用方面的分歧,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在《资本论》中也有“生产与非生产”的概念,只不过在这里是针对工人阶级的消费来说。工人阶级的消费关系到工人阶级的维持和再生产,进而对资本的再生产以及资本积累产生重要影响。
工人的生产消费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消耗自己的劳动力消费生产资料,从而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并生产出一个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正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另一方面,工人为了维持生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从资本家手中换得劳动力价值,而这种劳动力价值以工资的形式呈现,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
虽然这表现为他的与生产过程无关的个人消费,但是这种个人消费实际上却是保证资本主义生产不间断的条件之一。这种个人消费使劳动力得以维持,使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资本要素得以生产,使资本家获得工人创造的无酬劳动,从而成为资本积累的源泉。
这种用于维持工人劳动力的合理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进行资本积累不可或缺的创造积累要素的手段。
除此以外的消费即工人的一切享乐消费都是与价值增殖过程无关的消费,在资本家眼里都是不合理的消费,因而是非生产消费。其次,《资本论》中也有类似于《国富论》中“节约”观点的“节欲论”,《资本论》认为节欲的动机源于资本家对价值增殖无止境的追求。
资本家的节欲正是因为资本家的节欲而使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资本家的收入被消费掉,另一部分作为资本被积累起来实现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至于这二者之间的比例则取决于他对价值增殖的狂热程度以及市场的竞争。
“资本家把积累看作是对自己的享受冲动的‘禁欲’,”因此,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他尽力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而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从而使资本规模扩大,生产出更多的令他“比享受更快乐”的东西。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资本家之间激烈的竞争,扩大自己的资本就是保存资本的条件,而扩大资本必须依靠资本积累。所以,资本家为资本所束缚和限制,从而不能肆意消费。以上两种情况是针对小资本家或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在资本主义发达的社会,实际情况是资本家一边享受着财富,一边进行着财富的积累,二者并不发生冲突。这是因为“资本家财富的增长,不是像货币贮藏者那样同自己的个人劳动和个人消费的节约成比例,而是同他榨取别人的劳动力的程度和强使工人放弃一切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比例的。”
因此,资本家对价值增殖的贪婪追求和对使用价值的享受欲望是资本积累的动机;资本积累所导致的资本规模扩大的生产是资本家阶级穷奢极欲的物质保障。
所以,《资本论》认为资本积累的要素即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的积累主要是通过对生产要素中活劳动的剥削实现的。因此,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积累是以牺牲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为基础的。
所以,《资本论》认为资本规模的扩大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以及工人阶级的消费情况。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越深,生产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
综上所述,尽管《国富论》与《资本论》在资本积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身份上产生了分歧,但是二者都认为资本积累是资本规模扩大的基础。因为,新加入资本的资本只能由资本的报酬转化而来。资本的报酬不断融入到原有的资本中就是资本积累的过程,所以,资本积累是资本规模扩大的基础。
《国富论》与《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分歧在资本的界定方面,《国富论》认为资本是使用价值,是具体的有用物;《资本论》则认为资本是价值,它可以附着在不同的使用价值上。在资本的作用方面,《国富论》认为资本具有增进整个社会利益的作用,可以为社会中的所有阶级带来利益。
而《资本论》认为资本只是增进了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对于社会中占大多数的直接劳动者阶级来说,资本却造成了灾难。
在资本的报酬方面,《国富论》认为资本的报酬来源于流通领域,资本的报酬受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资本论》则认为资本的报酬来源于生产领域,资本的报酬是由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在资本报酬的分配方面,《国富论》认为资本的报酬在资本家之间不等分配是常态,而平均分配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趋势,是难以实现的;而《资本论》认为资本的报酬在资本家之间平均分配是经济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资本的划分方面,《国富论》始终以使用价值为核心划分资本的不同形态;《资本论》则以价值为核心划分资本形态。在资本的运动方面,《国富论》认为资本的运动是使用价值的运动;《资本论》认为资本的运动是价值的运动。
在资本的来源方面,《国富论》认为资本的直接来源是资本所有者的节俭;《资本论》则认为资本的直接来源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在资本积累的方面,《国富论》认为资本积累可以增加资本所有者的个人财富,从而间接增加社会财富;而《资本论》则认为资本积累导致资本家阶级越来越富有,劳动者阶级越来越贫穷,从而导致两极分化。
《国富论》认为资本是使用价值《国富论》在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中着重论述了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国富论》认为如果资财所有者的资财仅够维持他自身的生活,他就没有多余的资财转变为资本去获得收益。
如果他的所有资财可以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用这些资财换取更多的报酬,从而使自己的财富规模扩大。此时,资财所有者会把他的全部资财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另一部分,则供目前消费。”由此可见,《国富论》对资本的定义是从资财而来。
那么,《国富论》是如何定义“资财”的呢?实际上,《国富论》并没有像对“资本”那样给“资财”做出明确的解释。因此,笔者只能通过其他方式研究《国富论》中资财的真正含义。
第一,笔者通过查阅英文原版《国富论》发现“资财”的英文是stock,stock的含义是“存货,库存,储备物”。因此,结合《国富论》中的观点,资财可以理解为它的所有者手中存储的有用物。所以,资财的实质为使用价值。
第二,通过对书中所有提到的“资财”的分析,并结合对英文原版的研究,笔者认为《国富论》对“资财”的定义是:可支配的财富。而“财富”的含义在《国富论》中有比较明确的界定。
《国富论》认为:“财富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因此,财富是有用物本身,是使用价值。所以,资财是资财所有者由于拥有资财的所有权,而可以随意支配的有用物。资财所有者可以赋予资财各种不同的用途。
如果资财所有者将他的资财用于获得收益,那么这部分资财就转化为资本,从而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如果资财所有者将他的资财用于交换有用物,那么这部分资财就转化为消费基金,其主要作用是消费生活资料。
由于资财是可支配的财富,而财富是有用物即使用价值。所以,资财是使用价值。而资本是从资财中取出的用于获得收益的部分,因此,资本也是使用价值。
这种使用价值包括预付的一切生产资料,即机器设备、厂房和原材料;包括雇佣的劳动者维持生命的一切生活资料。正如《国富论》所述:“如果他所要求的是即享即用的资财,那么,他所贷借的便是能够即享即用的货物。
结语总的来说,如果他所要求的是振兴产业的资本,那么,他所贷借的便是劳动者工作所必需的工具、材料与食品。”综上所述,《国富论》认为资本是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