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的区别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个好 http://pf.39.net/zqbdf/140106/4322685.html

来源:超声

转载已获授权

血栓的分类很多,按照形成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一、形成机制不同

血栓是什么?是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的无结构团块。血检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心血管内膜的受损、血流速度及方向的改变、血液凝固性的增高。

血栓根据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的主要成份是血小板/纤维素,红色血栓的主要成份是红细胞,而血小板/纤维素含量与红细胞相近时则定义为混合血栓。

白色血栓多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而红色血栓多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因动脉压力高,流速快,剪切力高,所以动脉血栓多以白血栓为主,而静脉血栓多以红血栓为主。

混合血栓多为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在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维颤动时,在左心房可形成球形血栓也是混合性血栓,左心房的血栓如脱落,会随着血液流动的方向进入全身动脉,可能发生脑血管栓塞或外周动脉栓塞。

动脉与静脉因其不同的生理环境,在血栓形成机制上也不同,动脉血栓多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斑块破裂后暴露富含脂质的脂核和胶原蛋白,使血小板黏附、激活和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手术和损伤原因以外,多与血流缓慢、引流不畅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受累局部血液回流不畅,发生淤血和水肿,甚至局部坏死。血栓会沿静脉向近端不断延伸,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随血流回流入肺动脉形成肺栓塞。

二、临床症状不同

因动脉里是携氧血液,所以形成血栓时,肢体组织就会缺氧,而缺氧的主要表现就是疼痛。最早出现的症状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突然升高引起疼痛。由于动脉供血障碍,皮肤呈腊样苍白,皮肢温度降低并有冰冷感觉,由于周围神经缺血引起栓塞平面远侧肢体皮肤感觉异常麻木甚至丧失,运动障碍。栓塞平面远侧的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至消失。即动脉栓塞的“5P”表现。

而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回流不畅,患肢肿胀,皮温增高。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其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并伴有浅静脉的曲张。

三、预治方法不同

根据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机理,预防与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动脉系统血栓以血小板为主,故高度依赖血小板,治疗是抗血小板为主+抗凝治疗。而静脉系统血栓以红细胞为主,对血小板依赖较低,抗凝治疗为主。

而对于心腔内血栓,对血小板依赖介入动静脉之间,如为高危患者以抗凝治疗为主,低危患者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片,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已上市。具体如何用药,应咨询专科医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

预防动脉血栓,要着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发生破裂,使用有效抗栓药物,防止在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都有关系。对于动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应致力于控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戒烟,在此基础上服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则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长期卧床、下肢有创伤、术后的病人以及长时间坐飞机者,都是高危人群。因此病人术后应尽早离床活动,长时间飞行者要注意定期活动下肢及适当的穿戴弹力裤袜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

推荐一本血管超声相关的新书

扫描下方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lijian.net/fdmhl/9019.html


当前时间: